珙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和“党政主导、社会主办、群众主体”三位一体的工作原则,对接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在全域探索农民文化理事会机制建设,创新群众文化服务机制,切实提高群众思想文化素质,提升基层治理水平,走深做实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
创新机制添动力,激发群众文化热情。一是找准找实路径。严格落实公共文化服务要求,通过自动放权、自发成立、自愿参与、自主运转、自治管理、自助服务、自我教育、自觉监督、自强发展等“九自路径”,持续将“农民文化理事会机制建设”工作向纵深推进,抓实公共文化服务新模式。二是组织组建队伍。重点抓住自发成立、自治管理、自助服务、自觉监督“四个关键”,引导文化能人、民间知名人士、社会热心人士、专业文化人才等积极参与,吸纳各类农民文化团队余个,乡土文化人才余人,各类演艺人才余人,组建县级农民文化理事会1个,乡镇农民文化理事会13个,村级农民文化理事分会个,实现对全县60个贫困村全覆盖。三是建立健全体系。建成了“村级为基础,乡镇为骨干,县级为引领”的理事会体系,汇聚了强大的农村社会文化力量,形成了以群众为主体的公共文化服务多元协同机制,激发了群众筹办文化、参与文化内生动力,保障了群众文化需求,凝聚了人心,增进了和谐,百姓称为“人才荟萃的好平台、文化活动的大舞台”。目前,珙县“农民文化理事会机制建设”上榜为国家示范项目,写进了四川省委建设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
固本培元聚合力,夯实群众文化根基。一是建强基层文化阵地。以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技能人才培养为根本,筑牢群众文化根基。自年以来,投入资金余万元,新建村文化室个,60个贫困村全覆盖。实施广场健身舞之乡创建活动,新建和改扩建村文化广场个,为贫困村配齐音响设备,组织开展骨干培训,村村成立舞蹈队,被省老体协授予全省第一个广场健身舞之乡荣誉,群众自创节目《梨园梦》获全省广场舞大赛总冠军、最佳人气奖。二是培养基层文化骨干。设立“农民夜校”文化培训点个,深入开展文化传承、文艺技能、作品创作、活动组织等方面专家能手培训,仅今年就开展送文化服务培训余场(次),培训余人次,指导开展各类农村群众文化活动余场(次);以“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为主题,全县组织20余支文艺团队专门送文化到贫困村,被群众说是“周周有演出,月月有戏看”。三是优化基层文化团队。吸纳书法、美术、摄影、民乐、诗词、戏曲、广场舞等社会团体,设立非遗传承、书法美术、民乐、戏曲等培训基地,开展各类传习活动余场次,参与群众达3万余人次,涌现了全国群文之星罗建华、全国书协会员何其健等一大批优秀人才。截止目前,全县文化团队余个,每个乡镇群众文化队伍达到5支以上,每个村达到1支以上,为文化传承发展推进文化扶贫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队伍保障。
品牌引领促发展,提升群众文化质量。一是擦亮本土文化品牌。坚持品牌引领,创建区域文化品牌和活动品牌,提高知名度,增强影响力,增添群众文化发展新动力,被授予川南二胡之乡、全省健身广场舞之乡、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罗渡苗族乡),打造了“红红火火过大年”“文化赶场”“苗族花山节”“赶苗场”“苗年节”等一批具地域特色文化活动品牌。二是推出优秀文化作品。以珙县脱贫故事为原型,珙县本土群众演员参演,创排扶贫劢志方言话剧《凤凰涅槃》、小品《她来了》《泥鳅炒面》、音乐《老师你好》《做个好人很容易》等一批优秀文艺作品,受到群众广泛喜爱;中影集团与宜宾合作拍摄,以珙县先进典型代家村脱贫致富先进事迹为原型的脱贫攻坚主题电影《最后一公里》国内公映;举办“传奇珙县·草堂之约”珙县文化成都行系列活动,珙县文化的魅力赢得了世界各地游客的青睐。三是开展文化扶贫创建。深入开展文化扶贫示范村创建活动,着力提升群众文化整体水平,创建国家级文明村3个、省级文明村1个,市级文明村35个;省级文化扶贫示范村7个,市级乡村文化样板村镇6个。(余坪岭/陈虹)
作者/来源:人穷脸丑埃及户口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