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剧锣鼓下乡培训。(李元元摄)
近日,在宜宾市珙县上罗镇“红色教育”主题影院里,不少观众检票进场,观看《我和我的家乡》,影院旁的文化服务综合中心里,川剧锣鼓下乡培训正在进行。一年前,这里还是一个杂草丛生的空坝子。这一切,得益于珙县乡村文化振兴和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
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珙县针对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进行的“四个一”探索。珙县县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改革后,珙县的乡镇、村社区数量都有一定缩减,这给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要根据实际情况对公共文化服务的软硬件进行调整,从而更好地为更多群众服务。
为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让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得到较好保障,今年以来,珙县坚持探索“完善一个机制、深化一项行动、巩固一支队伍、强化一套保障”“四个一”举措,通过近一年的实践,效果初显。
川剧锣鼓下乡培训进行中。(李元元摄)
农民文化理事会机制的内涵和影响,在提质增效过程中不断完善和延伸。同时,珙县也在深化文润珙州公益文化行动,让文化培训、文化惠民进村社和农家,推动了戏剧进乡村,蜡染等非遗传承,丰富和活跃了农村群众文化。文化人才作为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最直接的执行者和推动者,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也是亟需考虑的问题,为此,珙县为每个乡镇配置人员,确保每个乡镇有文化专干1—2人,每个村(社区)配备1名享受公共财政补贴的文化管家,并招募名文化志愿者服务村(社区)文化工作和活动开展,吸纳各类社会文化团队,形成了农村社会文化力量。
“公共文化服务工作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之中,这就需要相应的制度保障。”该负责人表示,近年来,珙县出台《关于加快构建与人民幸福的经济强县和绿色家园相适应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珙县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暂行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制度,推动和保障公共文化服务工作规范有序开展。(李元元记者何东)
(责任编辑甘科)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