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谢阁老,在我们浙东一带,那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在草根人们的心目中,谢迁的名气甚至超过严子陵、王阳明、朱舜水、黄宗羲四先贤。
谢迁创下四个“余姚之最”
谢迁之所以这么有名,是因为他创下四个“余姚之最”:
一是谢迁的文章余姚最好。谢迁是明代余姚三状元中的第一个状元,状元文章天下尚且第一,称余姚最好自然也当之无愧。
二是谢迁的官职余姚最大。明清两代不设宰相,以大学士实际行使宰相职权,民间俗称阁老。谢迁不但是余姚历史上第一个阁老,而且是阁老中级别最高的谨身殿大学士,相当于首辅。尽管后来余姚还出过两个阁老,但级别都不如谢迁。
三是谢迁的经历最传奇。他出身耕读人家,27岁中状元,实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梦想。在官期间坚持原则,刚正不阿,是明代少有的贤相。58岁正值政治生命的黄金时期,因与太监刘瑾斗争失败被迫退休。闲居家乡21年,79岁高龄时再度出山担任大学士,堪与八十岁为相的姜子牙媲美。
四是有关谢迁的民间传说余姚最多。经文化部门整理的有80多则,像智保老江桥、巧斗慈溪赵文华、大脚夫人等故事,在浙东一带家喻户晓,有些还被搬上戏曲舞台。
历代劳动人民出于对一代贤相的敬仰,对谢阁老的故事不断进行加工,以致与史实的距离越来越远。
本期《淳厚泗门》
将向大家介绍历史上真实的谢迁
主播:晓晓
特邀嘉宾:余姚市社科院谢建龙
上篇:状元宰相
对谢迁的称谓
在古代,凡稍微有点身份的人,都有名、有字、有号。谢迁的名、字、号,出自《诗经·小雅》中“出自幽谷,迁于乔木”之句。名是在幼年时,由父母或祖父母等长辈所起,供长辈叫唤。相传谢迁出生时,恰逢谢家搬迁新居,于是他的祖父谢莹给他取名“迁”,字“于乔”。平时在长辈或社会地位比自己高的尊者面前,谢迁就自称“谢迁”或单称“迁”以示谦恭。在正式的公文中,也要直呼姓名,如《明史》中有《谢迁传》。古时男子到二十岁、女子到十五岁表示成年了,就要取字。取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呼,对平辈或尊辈称字是出于尊重。谢迁做官后,李东阳、程敏政等同僚,都用谢于乔称呼他。与取名字不用,号是自己取的,以显示某种情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号一般用于自称,对别人称号也是一种尊称。谢迁号“木斋”。谢迁的好友冯兰就称呼他木斋。比谢迁小一辈的倪宗正等人则称他木斋翁、木斋老先生。如果有人认为称字、号还不够尊重,也可以用官职来称呼。谢迁的官职是大学士,官阶是少傅,所以同时代的人称他木斋阁老、谢少傅、少傅木斋谢公的都有。谢迁去世后,赠太傅,谥文正,后人又称呼谢太傅、谢文正公。泗门的谢氏后人则一直称他阁老太公。太傅世家
泗门谢氏宗祠里有一幅对联:“古今三太傅,吴越两东山。”短短十个字,就概括了泗门谢氏的辉煌历史。泗门谢氏祖籍陈郡阳夏,即今河南省太康县。西晋永嘉年间,国子祭酒谢衡为避永嘉之乱,携全家辗转来到会稽郡始宁县东山,今天的上虞市上浦镇,子孙繁衍,史称东山谢氏。谢氏初到江南时,门第并不显赫。后来谢衡的孙子谢安东山再起,指挥子侄谢琰、谢玄取得淝水大捷,东山谢氏一跃成为与琅琊王氏并称的江东望族,世称“王谢”。谢安死后赠太傅,是谢氏历史上第一个太傅。古代太师、太傅、太保合称三公或三孤,是大臣的最高官阶。隋唐后,朝廷开科取士,不重门阀,东山谢氏迅速衰落下来。五代时,谢安有个后代叫谢造,因出任台州同知从上虞迁居台州临海。到南宋时,临海谢氏有个叫谢深甫的,官至右丞相,死后赠太傅,成为谢氏第二个太傅。谢深甫算起来是谢安的二十四世孙。谢深甫当宰相的时候,曾帮助宁宗的贵妃杨氏当上皇后。到理宗即位,杨太后为了感恩,选谢深甫的孙女谢道清当皇后。理宗死后,谢道清先后被尊为皇太后、太皇太后,在度宗朝和恭帝朝两度垂帘听政,南宋最后数十年的朝政基本由谢道清主持。在元兵攻陷杭州前夕,谢道清恐临海谢氏聚居一地,有所不测,命族中子弟分赴各地避难。于是,谢深甫六世孙谢长二自临海迁居余姚县东山乡汝仇湖第四门,今天的余姚市泗门镇。谢长二迁居泗门后,前面的七世都是普通的百姓,传到第八世谢莹时终于当上了从七品的小官,任福建布政司都事。有一本题目叫《了凡四训》的佛教书籍记载,当时福建寿宁县一带正在爆发农民起义,当地人被胁迫造反的很多。官府要求凡捉到土匪就杀,但是谢莹不肯乱杀,暗中给被胁迫的人家一面白布小旗,并与他们约定,等官兵搜查的那天,把白布小旗插在自己家门口,表示是清白的民家,官兵就不会乱杀。因为有这种措施而避免被杀的人,大约有一万人之多。因为谢莹积下如此大的功德,所以他的孙子谢迁后来能中状元做宰相,谢迁的儿子谢丕也中探花任吏部侍郎。谢迁死后也赠太傅,是谢氏第三个太傅,算起来是谢安的三十九世孙,所以泗门谢氏宗祠里有“古今三太傅,吴越两东山”的对联。泗门谢氏也以自己为“太傅世家”而引以为豪。童年和少年时期
谢迁出生于明正统十四年,即公元年。他的出生地叫大学士第,是祖父谢莹的宅第,至今保存完好,是余姚地区现存建筑年代最早的民居之一,年公布为市级文保点。出大学士第往北40米,有一幢歇山式明代建筑,这就是著名的状元楼,是谢迁幼年读书的地方。谢迁6岁开蒙,请的塾师是他的亲舅舅邹珙,低塘漾山牌轩头人。谢莹一向把邹珙这个媳妇的弟弟当做自己的亲儿子一样,去福建任布政司都事时,也带了邹珙同行,并为他请老师学习《诗经》。邹珙学成后回到余姚,附近的大户人家争相聘请他当塾师。谢迁八岁那年,已经能对对子,也就是俗话说的对课。有一天晚上,谢莹与邹珙在屋外闲聊,偶然听到青蛙的叫声,谢莹随口说:“蛙鸣水泽,为官乎,为私乎?”一旁的谢迁应声答道:“马出河图,将乱也,将治也?”蛙鸣水泽本来是普通的自然现象,谢莹却说它们到底是为公事叫,还是为私事叫。八岁的谢迁用“马出河图世将乱”的典故来对答,谢莹与邹珙大为惊叹。谢迁十二岁那年,由父亲谢恩亲授《礼记》,为以后参加科举考试做准备。谢迁没学几天就掌握了基本的写作格式,而且不烦修改。历代史书对谢恩的介绍不多,只有谢氏宗谱稍微有点记载,说谢莹曾聘请丰山的毛吉为谢恩当塾师。成化初年,诏举谢恩为经明行修之士,也叫征辟,是封建社会时除科举以外做官的途径,但谢恩没有去。谢恩没有兄弟,少年时的谢迁除了读书外,还要早晚帮助父亲分担一些家事,但学业还是日益长进。谢迁小时候的书房——状元楼正妻徐氏
谢迁十七岁时,娶茹墟徐氏七世祖徐旻的女儿、十六岁的徐氏为妻。徐、谢两家是世交,徐氏幼年时随长辈来泗门拜望谢莹,其落落大方的举止赢得谢莹的好感,谢莹对家人说:“吾孙得佳妇矣!其昌吾门乎?”于是两家结了亲。徐氏嫁给谢迁后,为了能让谢迁安心读书,作为长子长媳,很快就挑起了侍奉公婆、操持家务的重担。《余姚县志》说,徐氏性慈和,娴女训,以贤孝称。弘治年间谢迁任大学士后,皇太后听说了徐氏的贤名,曾经宣召徐氏入宫。这里有个插曲,传说徐氏出生农家,从小就干看鸭、晒谷等粗活,所以未曾裹足。谢迁怕这样的老婆进宫,难免被人笑话,就挑了自己的小老婆去。小老婆虽然天姿国色,但举止轻佻,皇太后一眼就看穿这不是谢迁的正妻,于是谢迁只得让徐氏进宫。徐氏进宫后,礼度雍容,应对详雅,为皇太后所称赏,赐金花一枝。以前泗门谢氏宗祠里有徐氏的塑像,裙子的下摆前绣着两条金鱼,据说就是为遮盖她的那对天足用的。谢迁20岁那年,徐氏生长子谢正。后来一直隔了十四年,到谢迁34岁的时候,才在京城的府第里生了第二个儿子,就是后来中探花的谢丕。谢迁以书信报知在泗门老家的谢恩,谢恩即命谢迁把谢丕过继给谢选为子。谢迁有两个弟弟,大弟谢选19岁就去世了,谢恩夫妇常为之痛惜,谢迁也为他没有子嗣而感到遗憾。徐氏生长子谢正后,隔十四年再生次子谢丕,时人都说是谢迁的孝友感动了上天。状元及第
和那些少年英才相比,谢迁的科举之路并不一帆风顺。他十九岁才补为邑庠弟子员,即县里的秀才。二十岁、二十三岁,两次参加省里的乡试,都名落孙山。二十六岁再次参加乡试,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竟然中了浙江省第一名举人,也就是俗称的解元。第二年,也就是成化十一年春,谢迁赴北京参加礼部会试。主考官、礼部学士丘濬看到谢迁的试卷,甚是称赏,取置为第三名。按明清的科举制度,考生在《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五经试题里各认考一经,录取时,取各经的第一名合为前五名,称五经魁。谢迁在会试总排名中是第三名,在礼经科的试题中是第一名,所以也可以称“会魁”。接着参加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宪宗看了谢迁的试卷,认为谢迁提出的治理国家,固然需要有“仁民之政”,但更需要有“仁民之心”的论点,非常符合他的心意,就钦点谢迁为一甲第一名进士,也就是状元。之前京城一直霪雨绵绵,到了殿试那天,天空忽然放晴,合城缙绅都大喜,说这是朝廷得人的征兆。初入仕途
谢迁中状元后,依例授予翰林院修撰之职。翰林院修撰虽然只是个从六品官,却是特意为状元而设置的。如果是榜眼、探花,设置的是正七品的翰林院编修。谢迁入翰林院后,学习勤奋而且为人谦虚,所满朝官员都很器重他。有一年,朝中有人因为攀附权贵骤然升为都御史,同僚们提着重金争相请谢迁作贺文,被谢迁严词拒绝。谢迁由此更加受到大家的尊重。成化十七年,朝廷命谢迁任礼部会试同考。开榜后,有一个余姚籍考生落第,便肆意诋毁谢迁,说谢迁故意刁难同乡,谢迁不与他计较。后来殿试结果,状元王华、榜眼黄珣都是余姚人,大家这时才开始信服谢迁是慧眼识人才的。谢迁与王华、黄珣很早就认识,大家意气相投,共倡道学,公推漾山的陆恒为社长。有意思的是,年纪最小的谢迁最早中进士,王华和黄珣过了六年才中进士,而且还是谢迁任会试同考。如果谢迁是会试主考的话,则他们的关系要变成座师和门生的关系了。王华和黄珣后来都官至南京吏部尚书,而被推为社长的陆恒则连年科举不利,连乡试也不曾通过,最后以选贡的身份出仕,当时谢迁已入阁,陆恒为避嫌,不久就从广东石城知县任上告养还乡。成化二十年,谢迁再次出任礼部会试同考。同年,选为詹事府讲读官,给尚为东宫太子的孝宗皇帝讲学。成化二十三年,宪宗驾崩,孝宗登基,改年号弘治。孝宗出身皇家,童年生活却非常不幸。他的生母纪氏是广西纪姓土司的女儿,纪姓叛乱平息后,纪氏作为战利品被带到皇宫。有一次被宪宗临幸,就此怀孕。当时宫中最受宠的是年长宪宗17岁的万贵妃,她不许其他人与她争宠,一旦有人怀孕,万贵妃就会派人去堕胎甚至杀死。宫女们可怜纪氏,暗中加以保护,使她偷偷生下孝宗。孝宗到5岁才得以见到父亲。父子相见后,万贵妃还几次想加害于他。多难的童年生活,增加了他对社会和人生的认识,锻炼了他的意志,使他成为明代少有的仁君。宪宗即位不久,太监郭镛请孝宗预选淑女,等服丧期满后在其中选两名女子为妃。谢迁上疏说:“皇帝选妃,自然是应当的。但现在先帝的山陵还没有完工,选妃的事应该再缓一缓。何况陛下还年轻,等过了三年丧期,再议也不晚。”孝宗号称以孝治天下,定下为父皇宪宗守孝三年之制———“三年不鸣钟鼓,不受朝贺,朔望宫中素服”。礼部尚书周洪谟等也赞同谢迁的建议,选淑女以备嫔妃之选的事情就搁置下来了。孝宗9岁起就接受正规的教育,登基后还经常召集一群大臣讲授经学,探讨治国安邦之策,称开经筵。谢迁是经筵日讲官之一,每次进讲前,他都要闭门谢客,然后焚香设案,放置讲稿预讲数次,就像在孝宗前面一样。等到正式进讲的时候,讲论流畅而详尽,甚称孝宗心意,孝宗每次都能认真倾听。谢迁幼年生活的老宅——大学士第
参与机务
弘治八年春,内阁缺员,孝宗命众官推荐合适的人选。大家几乎意见一致地举荐了谢迁与李东阳两个人。因为他俩的职位还不到一定的级别,所以只是简擢,就是以原来的官职入阁参与机务,只能称作“准大学士”。当时谢迁因为父母先后去世,正在家里丁忧。召命到达泗门时,服丧期还没满。一直到八月份,服丧期满,谢迁才启程赴京。他向孝宗上疏,说自己难以胜任这样的重任,请求还是担任原来的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讲学士。孝宗不允,升他为詹事府詹事,继续兼翰林院侍讲学士。弘治九年春,谢迁任礼部会试主考,所录取的多是公认的名士,大家都交口称赞他。看到孝宗参加日讲比以前稍微有些懈怠,谢迁上疏提醒孝宗,孝宗诚恳地接受了批评。当年,赐谢迁二品官服。弘治十年,孝宗下令修撰《大明会典》,这是一部记载明代典章制度特别是行政法规的重要史书,谢迁充总裁官。是年,谢迁看到孝宗沉迷于道教,有《谏禁中祀三清》等疏,孝宗赐予犀带。入阁为相
弘治十一年春,东宫太子(也就是后来的武宗皇帝)出阁读书。这是朝廷的大事,照例要加封一批官员,于是任命谢迁为太子少保、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谢迁正式入阁为相了。此时内阁有三位大学士,其中刘健是首辅,李东阳、谢迁是次辅。现在我们称谢迁四朝元老、三朝为相。其实谢迁当大学士加起来的时间不足10年,其中在正德朝一年零五个月,在嘉靖朝五个月。他的政绩大多是在弘治十一年至十八年所创,概括一下主要有六个方面。一是勤政保治。弘治十二年,太监李广因为怂恿孝宗沉迷道教,被太皇太后斥责,畏罪自杀。孝宗还想加恩典于他。当时内外文武群僚不少人与李广有交往,也支持孝宗。谢迁竭力反对,劝孝宗顺从公论,以清朝纲。孝宗听从了谢迁的意见。弘治十七年,孝宗派太监齐玄到湖广武当山祭祀,圣旨内想加上“激浊扬清,便宜行事”这样的话。谢迁唯恐太监以此干涉地方政事,就对孝宗说:“这些是御史的职责,万万不可写。”孝宗听从了。辽东将官张天祥滥杀无辜,冒功领赏,事情败露后,朝中一些官员想包庇他。谢迁极力主张严惩,孝宗开始时责怪谢迁小题大作,后来又温顏慰谕,因为他知道谢迁是出于对朝廷的忠诚,没有一点私心。如果孝宗平时稍微有些懈于政事,或上朝迟到,或批复各部门的奏章速度慢,乃至内宫炽造营修等事频繁。谢迁都会上疏劝谏。孝宗晚年更加勤于政事,在屯田、盐法及边关马政等方面都有所成就,都是因为谢迁等经常上言劝谏的结果。二是教育东宫。太子出阁读书后,谢迁屡次上疏请太子远离小人,亲近儒臣,戒除嬉游,勤于讲读。孝宗每次都认同谢迁的建议。三是安边保民。弘治十四年,北方鞑靼部落兵犯大同边关,官军失利。孝宗为之寝食难安,遣内侍持手札向谢迁问安边机宜。谢迁立即拟了十二条对策进呈,孝宗都照着办理了。四是减税恤民。当时国库空虚,兵部尚书马文升奏请在南方富庶之地加税。奏本到了内阁,谢迁认为不可,说:“南方税额本来就重。如果再加税,百姓的负担更重了。何况要使国库充裕,在于平时节用,用度不制节,再加税也没用。”谢迁建议内阁把马文升的奏本交到外廷公议,结果物议沸腾,这件事最终没有实行。六是清理户口。在陕西﹑四川﹑湖广等边区,聚集着大量的流民。成化初年因处置不当,简单地用兵驱逐,几乎酿成大变,朝廷后来干脆置之不问,以致流民数量越来越多。谢迁深为担忧,于是与户部尚书韩文商议,推荐一名刑部侍郎亲自前往处理此事,引导流民自愿到合适的地方安置入籍。可惜因为朝中有人百般阻挠,此事中途而止,但登记编户的也有三十余万,相当于流民总数的百分之十一二。史载谢迁在孝宗朝,随时都有纳言,经常有奏章进献,但事关机密,多不存稿,所以鲜为人知。弘治十六年春,《大明会典》编成,升谢迁太子太保、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和刘健、李东阳同赐蟒衣,这也是明代内阁大臣受赐蟒衣的开始。那年冬天,朝廷征剿湖南武冈苗民起义取得胜利,又赐谢迁俘获人口十人。一般大臣生病告假,照例朝廷要数日后才会派太医看病。谢迁有一次生了疮疾,一天不入朝,早朝刚退,而太医已经到了谢迁的府第,这是以前从未有过的事。孝宗还当面对谢迁说:“先生的职责在于辅导,先生不说,还有谁说?”又说:“先生是心腹大臣,有任何事都要为我担当。”孝宗如此信任谢迁,谢迁也惟有以一片忠心来回报孝宗的知遇之恩了。泗门谢氏宗祠
临终托孤
可惜孝宗因为幼年的经历,身体状况一直不好。弘治十八年五月初六的下午,孝宗传旨,请刘健、李东阳、谢迁到乾清宫。此时的孝宗躺在病榻上,已经奄奄一息,但他还是强打精神,当着三位大学士的面,叫身边司礼太监拟好了传位遗诏。拟毕,拉着首辅刘健的手,要三位大学士像辅佐他一样,好好辅佐性格贪玩的东宫太子,把他辅导成一个有德有才的君主。第二天中午,孝宗就驾崩了,时年三十六岁。孝宗在位十八年,勤于政事,励精图治,使明朝再现盛世景象,史称“弘治中兴”。史家将孝宗与宋仁宗相比,称他为一代明君。对孝宗手下的内阁,史家同样评价极高,认为仅次于宣德年间著名的“三杨”内阁。当时朝野上下对内阁刘健、李东阳、谢迁三位大学士有一个十分贴切的评语:“李公谋,刘公断,谢公尤侃侃。”是说刘健断事如神,能预知事情的走向,并提前做好应对。而李东阳善于谋略,凡事都要考虑再三后再做决断,内阁的大多数决策都出自他的策划。谢迁是状元出身,饱读诗书,能言善辩。他实际担任内阁新闻发言人的角色,内阁有什么新的指示,由谢迁负责向大家说明。只要谢迁开口,再会骂人的言官也会自愧不如,主动退避三舍。曾有人感叹说,要是孝宗寿命再长一些,有刘健、李东阳、谢迁三人的辅佐,明朝的历史可能又会是另一番景象。但历史是没有假设的,刘健再会断事,也不会料到号称一代明君的孝宗皇帝,生出来的儿子竟然号称明朝二百七十六年最能闹的一位皇帝。据说在清朝时,如果皇子们读书不认真,就会被师傅训斥一声:“你想学朱厚照吗?!”最可惜的是刘健、谢迁两位贤相,在武宗登基后的次年,就被赶回老家,只能使人发出“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感叹了。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