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三语文middot阅读技巧汇总诗

第一讲古诗歌文本解读精讲

课程目标

一、了解文本阅读技巧;

二、掌握主观题方法;

三、学以致用。

一、知识导航

读诗

1.宏观读诗——知人论世

读诗,首先要从宏观上把握诗歌创作的大时代背景,了解诗人的人生际遇、生活环境、诗作风格,从而准确判定诗歌的情感基调。

2.微观解辞——揣情摩意

微观解辞,就是要学会“咬文嚼字”,从标题、注释、意象、关键词句、典故、首尾句、诗歌结构等方面把握诗歌大意,通过对景、事的提炼、理解,围绕人之常情,推导出诗歌的主旨。

3.反观破疑——借题解诗

选择题的考查落脚点是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等,一般要求选出“不正确”的选项。这一考查形式使得诗歌的提示信息更加丰富,有助于考生“借题解诗”。

做题

(一)概括类题目

概括诗歌(人物、景物、事物)形象,并加以分析或借此赏析效果、表达情感等。

1.人物形象:

(1)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

(2)诗歌所刻画的人物形象。

命题方式:

(1)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试加以分析。

(2)概括人物形象特点。

(3)简要概括诗人(作者)形象特点。

考 卷

题干示例

·浙江卷

全诗是如何运用多种手法塑造李将军的独特形象的?

请结合诗句分析。

·全国卷Ⅱ

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山东卷

诗中“陈居士”的形象特点是什么?

请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

·江苏卷

第二首诗中从哪些地方可看出“隐者”的身份?

请简要概括。

答题思路:

(1)分析描摹人物;

①看标题、注释,初步揣摩形象;

如年安徽卷《最爱东山晴后雪》,通过标题就可以大体揣测出本诗塑造了一个热爱自然美景的诗人形象。

如年湖北卷《劳停驿》(欧阳修)的注释“此诗为欧阳修被贬峡州夷陵令时作。劳停驿,驿站名”,据此可以揣摩,诗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大体是“被贬蛮荒、漂泊在外”的形象。

②联系诗歌的景象、物象、典故等;

如诗歌中若出现“菊”“狭径”“柴门”等意象,则极可能是“远离官场,热爱自然的隐者形象”。

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一句用典,作者以廉颇自比,雄心不减当年,渴望为国效力,叹无人前来问讯,徒有英雄豪情。

③抓住人物的动作、外貌(神态)、心理、语言等;

如“醉眼千峰顶上,世间多少秋毫”一句中“醉眼”就是一个神态描写,可以推测人物的“旷达洒脱”。

(2)概括人物特征;

(3)揭示人物品格、思想感情、情操等。

常用术语: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心忧天下、忧国忧民、寄情山水、归隐田园、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矢志报国、慷慨愤世、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爱恨情愁、建功立业、悯农怜农、热爱山川、哀叹兴衰。

例: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诗中塑造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本诗塑造了一个漂泊异乡、孤苦无依、年老多病但仍然不忘报效国家的儒士形象。

诗中所用的物象、典故有:“片云”“孤月”“落日”“秋风”等意象及典故“老马识途”。

诗人不但用“片云”“孤月”写自己孤独、漂泊之苦,还用“落日”“秋风”等意象比喻自己虽已暮年,壮心不已。尾联用“老马识途”的典故表明自己还可以为国家效力,也含有对朝廷的怨愤之情。

练一练

(·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

早秋过龙武李将军书斋

王建

高树蝉声秋巷里,朱门冷静似闲居。

重装墨画数茎竹,长著香薰一架书。

语笑侍儿知礼数,吟哦野客任狂疏。

就中爱读英雄传,欲立功勋恐不如。

全诗是如何运用多种手法塑造李将军的独特形象的?请结合诗句分析。

①通过环境描写,如“高树蝉声”“冷静似闲居”和“重装墨画”“香薰一架书”,分别写出了将军住处的清幽安静和书斋的素净雅致,表现了将军的文人趣味。

②运用衬托,用“侍儿知礼数”衬托将军的文化修养。

③通过“吟哦”“任狂疏”“爱读英雄传”等动作、神态描写,写出了李将军的豪放和志趣。

答案解析:

诗歌描写了李将军的居住环境——“冷静”,书房的陈设——“墨画”“一架书”等,借环境描写来烘托李将军有文人的趣味;对次要人物的描写——“侍儿知礼数”,从旁衬托出李将军知书达理、富有文化修养等特点。另外,李将军最突出的特点是喜爱置身书房“吟哦”“任狂疏”“爱读英雄传”等,体现了他喜爱读书、个性豪放的一面。

答题时要点明手法,将手法的运用同人物形象的塑造结合起来分析。

2.景物形象:

(1)自然景物;

(2)人文景物。

命题方式:

(1)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达到了什么样的效果?

(2)这首诗营造了什么样的氛围?

(3)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考 卷

题干示例

·天津卷

“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天津卷

“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天津卷

第二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答题思路:

(1)分析描摹意象;

(2)概括画面内容与氛围;

(3)阐述表达情感与效果等。

描绘时抓住诗歌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歌,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再加以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如需概括画面氛围时,一般用一两个双音节词即可,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例:

(·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①

杜甫

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冬温蚊蚋集,人远凫鸭乱。

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

一川何绮丽,尽日穷壮观。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

伤时愧孔父②,去国同王粲③。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

①此诗作于公元年。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②孔父即孔子。③王粲,东汉末年诗人,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表。

“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描绘了一幅山色苍茫,空旷远寂,夕照增辉,江水满溢的寥廓壮美的画面。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赏析画面,需要先根据诗句描述画面内容,概括画面特点。答题时要抓住“山色”“江光”两个意象,根据“远”“寂寞”“夕”“滋漫”等关键词加以描述,点明山色因辽远而苍茫寂寥,江水因夕照而溢满金辉的特点。另外,画面的整体特点:寥廓壮美。

我沿着小溪行走,衣服不知不觉被雾气沾湿,到了正午雾气才渐渐消散。在冬天温暖的环境中,蚊蚋聚集在一起;人离得还很远,凫鸭就开始骚动。我一路行来,山中浓荫密布,道路崎岖险峻。远处驿站边衰败的柳树旁,已经可以看到县城中的袅袅炊烟。这样美丽壮观的景象,我看了一整天。远远看去,山色苍茫寂寥,江水在夕阳中显得溢满了金辉。我感慨时局动荡,无法为国出力,愧对孔圣人的教诲;我远离京城的命运,如同王粲一般。我身世飘零凄苦,历经磨难,只能独自嗟叹。

练一练

(·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

陶渊明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

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

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①。

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①问津:指孔子让子路向两位隐士长沮、桀溺问路的典故。

“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平旷的田野上,从远处吹来的微风,轻轻拂过禾苗。长势良好的禾苗,焕发出勃勃生机。                                              

答案解析:这两句是对田地的白描,首先应逐一分析各词语的意思,如“平畴”指平旷的田野,“良苗”指禾苗长势良好,“怀新”是因为远风相交,风过禾苗,显得禾苗充满生机;然后将这些内容连成一段话表达出来即可。

根据参考答案,引导学生作答“描绘了一幅微风轻拂田野,禾苗长势良好的勃勃生机的画面”也可以。

先师孔子曾留下遗训:君子应当忧道不忧贫。我仰慕高论却又觉得高远而难以企及,于是转而想要立志于在陇亩间长期耕耘。农忙时节拿着农具快乐地干着各种农活,微笑着劝勉农人热爱劳动。远方的微风吹过平旷的田野,禾苗长势良好,焕发出勃勃生机。虽然还没有估量一年的收成,但眼前劳作本身已给人带来许多欢欣。耕种之余有时可稍作歇息,也没有行人来向我这隐士问路。日落之时呼朋引伴一起归家,取酒慰劳左右邻居。掩闭柴门长吟诗句,我姑且先在此躬耕做一个农民吧。

3.事物形象:

大多出现在咏物诗中,这些物象常常被诗人赋予一定的品格和思想感情。

命题方式:

(1)诗人借……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诗中描绘了一个怎样的形象?有什么样的品质特征?

(3)作者为什么要写……,其作用和内涵是什么,简要分析?

考 卷

题干示例

·全国卷Ⅱ

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结合诗句分析。

·江西卷

概括“兰”“薰”“菊”三种意象的共同内涵。

·山东卷

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

·天津卷

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

·山东卷

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

·大纲全国卷

本诗最后一联为什么要写松?请简要分析。

答题思路:

(1)结合诗歌具体内容分析物象特点;

①补充古代诗歌中常见的六种物象类别:

类别

常见意象

举例

送别类

杨柳、长亭、南浦、美酒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思乡类

月亮、鸿雁、莼羹鲈脍、双鲤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

愁苦类

梧桐、芭蕉、流水、猿猴、杜鹃、斜阳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

爱情类

红豆、莲、连理枝、比翼鸟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白居易《长恨歌》)

战争类

投笔、长城、楼兰、柳营、请缨、羌笛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闲适类

五柳、东篱、三径、菊花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②                                                                                                         

孤舟联结着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是全诗的线索;作者融情于景,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

天刚破晓,船又起航,秋雨霏霏,风声萧萧;江南水乡正满天飘舞着木叶。深秋天寒,时时听到空中大雁,鸣声惶急,向着南方飞去而无留意;一年将尽,旅程却还遥远着呢。水鸟们“啾啾”鸣叫着跟在后面,有时船身猛一倒退,鸟儿们便急急地避了开去;鱼儿们聚游在船的两侧,船家一起一落地摇动着双桨,便惊得鱼儿慌不迭地散了开去。天已黑,今夜,这艘孤舟该宿于何处呢?放眼望去,一轮霜月下,我看见了那久负盛名的枫桥。

练一练

(·全国卷Ⅲ)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苦笋

陆游

藜藿盘中忽眼明①,骈头脱襁白玉婴。

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

我见魏征殊媚妩②,约束儿童勿多取。

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

①藜藿:藜和藿。泛指粗劣的饭菜。②唐太宗曾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看到盘中摆放的一对剥去外皮的竹笋,洁白鲜嫩,不禁眼前一亮。

B.诗的三、四两句既是对苦笋的直接描写,又有所引申,使苦笋人格化。

C.诗人虽然喜爱苦笋,但毕竟吃起来口感苦涩,所以吩咐不要过多取食。

D.全诗以议论收尾,指出人才养成既需要发展空间,也要经受风雨磨炼。

C。

“我见魏征殊媚妩,约束儿童勿多取”的意思是“我看到苦笋想到了魏征美好的品行,就管束儿童不要过多挖取苦笋”。因此,“吃起来口感苦涩,所以吩咐不要过多取食”分析错误。

(2)诗人由苦笋联想到了魏征,这二者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

①历史上的魏征以“犯颜直谏”著称,其言行常常令人难以接受,好比苦笋的滋味并不适口;(第一、二步:概括物象表层特点,分析物象内涵)②苦笋与生俱来的“苦节”,象征耿介性格,与魏征方正的人格相似,应该得到认可。(第三步:点出物象意义)

第一步:概括物象表层特点。苦笋“苦节乃与生俱生”,口感苦涩,一些人不喜欢。第二、三步:分析物象内涵、点出物象意义。魏征常常“犯颜直谏”,其言行常令人难以接受。“极知耿介种性别”意思是“知苦笋耿介的性格与别的品种不同”,苦笋象征耿介性格,魏征方正不阿,二者相似。本诗借歌咏苦笋告诉人们做人应高风亮节,刚正不阿。

(二)赏析类题目

鉴赏诗歌语言(炼字、炼句、语言风格)与表达技巧。

1.炼字:

多指诗歌中那些经过推敲,用得准确、生动,能传神地表现事物和情感等鲜明特征的字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有时是副词或数量词、叠词。

命题方式:

(1)诗中最传神的字是哪个字?为什么?

(2)简要分析某句中某字的表达效果。

(3)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4)有人认为某字是全诗的关键(诗眼),你同意吗?请说明理由。

(5)全诗是围绕哪个字展开的?试简要分析。

考卷

题干示例

·山东卷

“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中的“斗”“攒”两字,生动传神,所写景物特征鲜明,请作简要分析。

·天津卷

“满目望云山”句中“望”字一作“空”,你认为这两个字用哪个更好?请说明理由。

·山东卷

请对上片前两句中的“湿”“迷”二字分别作简要赏析。

·湖北卷

简要分析第三联中“荒”“瘦”二字的妙处。

·湖北卷

请赏析“独向长空背雁行”中“背”字的表达效果。

答题思路:

(1)确定关键词(对于题干中已明确关键词的,此步骤可以省略);

确定时要看清题干要求,因为有的题目在题干中已明确了关键词在某联(句)中;

从词性上看,应重点          

首先,应该明确“荒”“瘦”这两个形容词的意思,品味这两个寻常字眼的不寻常之处。其次,展开联想和想象,描述画面内容。最后,点出“荒”“瘦”二字更好地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可以结合诗歌中表达感情的关键字眼“愁”“惊”以及注释等信息把握诗歌情感。

一只小船转过山中弯曲的山路,一片开阔的平川便豁然出现在眼前。抬头看见船帆好似从树梢降落,远山顶上圆月当空。山间聚集着几户人家,炊烟缭绕,更显荒芜;瘦野薄田,狭促如刀,贫瘠之至。在这弯曲的险滩、狭窄的水道前,我这个漂泊之人正在发愁明早要如何渡过这茫茫前路。

2.炼句:

所谓炼句,是指在诗歌创作中能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表现全诗主旨的关键句,或在结构中起重要作用,在表达上极具表现力的关键句。

命题方式:

(1)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某句在表情达意上起到的作用。

(2)古人认为某句最为精巧,请指出巧妙在哪里,并简要分析。

(3)某句包含了哪些意思?请结合诗歌简要赏析。

考卷

题干示例

·全国卷Ⅰ

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天津卷

尾联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任选一种加以简析。

·江苏卷

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

·四川卷

请简要赏析“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

·广东卷

怎样理解“怪人催去早”?请结合全词分析。

答题思路:

(1)读懂句子的内容;

着眼全篇,弄懂句子的内容和情感是赏析句子的前提。

(2)多角度赏析;

①语言特点角度:倒装句,错位的美;互文句,开合的美;对仗句,整饬的美;省略句,韵味悠长;炼字句,凝练的美;

②表达技巧角度:可以从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角度判别;

③结构特点角度:首句作用,开篇点题、统领全诗、领起下文,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等;中间句作用,承前启后;尾句作用,总结全诗,深化或升华主题,卒章显志,表现情感;以景衬情,用什么景衬什么情;以景结情,含蓄隽永。

例:

(·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回答此题可以从诗歌描写的内容和使用的手法入手分析。这句诗可以拆分为“下笔”“春蚕食叶声”两部分,思考两者的联系可知,诗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春蚕食叶声”来比喻考生下笔写字的声音,以此表现作者的喜悦之情;作者用“春蚕食叶声”来反衬考场的安静,是动中见静的方法。

贡院里摆放着紫案,香烟缭绕,春天的和风又暖又轻,宽阔的庭中一清早就坐满了各地来应试的精英。举子们紧张肃穆地战斗,如同衔枚疾走的士兵,只听见笔在纸上沙沙作响,仿佛是春蚕嚼食桑叶的声音。郡县里向京都献上贤才,首先重视的是品德操行,朝廷中分等授予官职,依赖着执政大臣。我感到惭愧的是身体衰弱多病心神已耗尽,选拔超群的英才,全仗诸位来识别辨明。

练一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①

陆游

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

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

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

悬知寒食朝陵使②,驿路梨花处处开。

①武均州:武巨。当时武巨任果州团练使,知均州,兼管内安抚使,节度忠义军。西京:指洛阳。②朝陵使:朝祭陵墓的使者。北宋诸代皇帝的陵墓皆在西京,收复西京后即可派朝陵使前往祭扫。

(1)下列关于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得知捷报后兴奋不已,挥笔喜赋此诗,歌颂白发将军武巨收复西京的壮举,感佩武将军老当益壮,雄心犹存。

B.颔联用“千年计”和“一日回”进行对比,强调天道正义在南宋一方,金主想千年统治中原的计谋终成迷梦,一朝破灭。

C.颈联运用“疾风雷”的比喻,形象地写出了国家中兴的赦令会像风雷一样迅速颁布到收复的西京,安抚归顺后的臣民。

D.本诗和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感情同中有异,相同的是都有收复失地的快意,不同的是本诗含有自己功业无成的伤感。

D

D项,错在“自己功业无成的伤感”。从全诗看,诗人写这首诗时的情绪是乐观的,毫无伤感可言。

(2)这首诗的尾联广受后人称道,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

尾联运用了想象和以景结情(或融情于景)的手法。诗人想象收复西京后,在来年的寒食节朝廷派出的祭扫宋先帝陵墓的使者,将通过梨花盛开的驿道而到达洛阳。“驿路梨花处处开”画面优美,充满诗意,形象而细腻地表达了诗人对收复失地、恢复中原的喜悦之情,令人回味无穷。

赏析诗句,首先要明白该句在诗中的意义,即解说或概括诗句内容;其次要看诗句有什么特点,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赏析大多都离不开诗的主旨,即诗人的情感,所以一定要分析诗句中包含的情感。“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可以预料,明年寒食节祭扫宋先帝陵墓的使者,将通过梨花盛开的驿道而到达洛阳,运用了想象和以景结情的手法。结合注释②及标题“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的内容分析,“梨花处处开”形象而细腻地表达了诗人对收复失地、恢复中原的喜悦之情。

白发将军虽老雄心犹在,收复西京捷报昨夜传来。胡贼痴心妄想永占中原,岂知上天佑我大宋兴泰。列圣仁泽深如雨露普降,大赦诏令快似疾风迅雷。可以预料,明年寒食节祭扫宋先帝陵墓的使者,将通过梨花盛开的驿道而到达洛阳。

3.赏析语言风格:

语言风格,是指诗(词)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语言艺术个性,是诗(词)人的个人气质与诗歌美学观念在作品中的凝结,是具有恒定性的、区别于其他诗(词)人的艺术特色。

风格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诗(词)人、同一诗(词)人不同时期的作品往往表现出不同的风格。需要注意的是,给某些诗(词)人冠以“婉约派”或“豪放派”的头衔,这只是说明这位诗(词)人的作品整体上呈现某种风格,并非说这位诗(词)人的全部作品都是这一种风格。我们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还是应当就诗论诗。

命题方式:

(1)请结合全诗,分析语言风格。

(2)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3)某诗词语言有某种特点,请结合诗句赏析。

考卷

题干示例

·北京卷

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释。

·湖北卷

前人评此词,称其“飘逸”。请结合“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两句作简要赏析。

·天津卷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怎样体现了辛词的豪放特点?

·湖北卷

以上两首诗,刘诗优美,苏诗壮美,请结合诗句赏析。

答题思路:

(1)辨析语言特色;

重要词语: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等。(自由组合四字短语:清新自然、平淡质朴、华美绚丽、雄浑豪放、沉郁顿挫、慷慨悲凉、简练生动、明白晓畅等)

(2)结合文本分析该特色;

(3)体会诗歌感情,即指出该语言特色对表现诗歌的内容或者感情有怎样的效果。

例:

(年全国卷III)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插田歌(节选)

刘禹锡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

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

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对仗工稳,用典精当,语言雅丽平整;(明特色)②这几句诗则采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现手法描写田野风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浅显,清新流畅。(明特色)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首联以伤感低沉的情调,回顾了诗人的贬谪生活;颔联,借用典故暗示诗人被贬时间之长,表达了诗人的怅惘;颈联对仗工整,富含哲理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尾联笔锋一转,又相互劝慰,相互鼓励。整首诗愤激而不浅露,感慨而不低沉,惆怅而不颓废。

本诗前六句用清淡的色彩和简洁的线条勾勒插秧时节的大好风光,这几句笔墨虽淡,却营造了田野间生机盎然的景象,渲染出南方水乡浓郁的春天气息。最后两句通过听觉描写农民的劳动情绪,表现了他们乐天的性格,绘出富有特色的民风乡俗。总体而言,表现出了明快简洁、清新自然而又通俗浅显的语言风格。

练一练

体会下列诗句的语言风格。

(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2)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

(4)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5)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周邦彦《苏幕遮》)()

(1)豪迈奔放(2)婉约细腻(3)朴素自然(4)沉郁顿挫(5)清新明快

4.赏析表达技巧:

古代诗歌表达技巧指诗(词)人塑造形象、创设意境、表达情感时所使用的各种手法。近年来,从考查角度来看,高考主要从4个角度命题: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结构技巧。

命题方式:

(1)某联(某句)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2)诗歌是用什么方法表达思想感情的?

(3)这首诗运用了……,请简要分析表达效果。

(4)请从……的角度,对某句(某联)进行分析。

考卷

题干示例

·全国卷Ⅱ

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

·浙江卷

这首诗与柳永《雨霖铃》词都运用了点染手法,试赏析本诗的点染手法。

·天津卷

尾联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任选一种加以简析。

·浙江卷

这首诗的叙述与对比手法特色鲜明,试作赏析。

·全国卷Ⅰ

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全国卷Ⅱ

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诗人作了哪些铺垫?请简要分析。

·山东卷

分析“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使用的两种修辞手法。

答题思路:

(1)精准判断技巧;

表达技巧的赏析是从精准判断所用表达技巧开始的(当然,题干已给出技巧的除外),能否精准判断至关重要,因为它直接影响下一步表达效果的分析。如何做到精准判断呢?

1.依据审题

表达技巧题的审题尤为重要,一般而言,要审出以下几个要点:

(1)审出鉴赏角度,即要明白题意要求从哪个(些)角度鉴赏。角度有两种:

①大小角度。大角度是指很宽泛地要求鉴赏,不明确鉴赏的具体角度,常用“表达技巧”“艺术手法”“艺术特色”“手法”之类的用语;小角度是指明确鉴赏角度,如“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描写技巧”“抒情特色”等具体角度。

②明暗角度。明角度是指明确要求鉴赏表达技巧,甚至给出技巧名称;暗角度是指题干用“请赏析……”“如何写景/抒情……”等表述形式,这是间接问。

(2)审出所答技巧的数量,即要分清楚题干中“一”与“些(多)”、“主”与“次”的区别。

2.依据写作对象

写作对象如果是景物,则要考虑景物描写的角度与手法;如果是事物,则要考虑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烘托映衬等手法;如果是人物,则要考虑写人的手法(如语言、神态、心理细节等);如果是兼而有之,则要从它们之间的关系上判断所用手法。

3.依据关系

诗歌表面上看是词、句的组合,实质上是材料与材料之间的组合。就所给语言材料来讲,要善于抓住材料之间的关系(即景、物、情、事、人之间的关系)判断。如最常见的关系是景与情、物与志、别人与自己等,另有虚与实、正与反、主与次、动与静等关系。多从这些关系考虑,就能判断出许多常用技巧。

4.依据层级

所谓层级,就是所给语言材料的不同层级,如这一句、这一联、这一片、这一篇。语言层级单位不同,判断技巧便不同。如是词、句、联,优先从修辞手法考虑;如是片(几联)、篇,则优先从表现手法考虑;如是两句(一联),判断时不可只看一句,而要两句合成一个整体看。

5.依据位置

就是从所给语言材料在篇中的位置判断技巧,且这一技巧多为结构技巧,如放在开头,技巧多为铺垫;中间则多为过渡、照应;结尾则多为直抒胸臆或以景结情。

6.依据技巧特征

凡是表达技巧,总有其表现特征。如借景抒情,表现语言中总少不了景物描写;想象虚写,总有“想”“念”“忆”“梦”等词语;对比,总有两个相对的内容存在;视听结合,总有声音描写,等等。要善于抓住语言材料中手法所具有的语言特征去判断。

(2)精准分析效果。

1.具体分析表达技巧的运用

每一种表达技巧的运用分析都有各自的要点及表达句式。

如比喻,分析运用时要指出其本体与喻体,使用“将……比作……”的句式。

2.精准分析表达效果

(1)紧扣技巧本身赏效果。

不同的表达技巧有着不同的表达效果。如比喻、拟人重在生动形象,借景抒情使情感抒发委婉含蓄,反衬、对比达到突出强调之效果。因此,赏析表达效果在紧扣诗歌本身的同时必须兼顾表达技巧的自身效果。

(2)紧贴诗歌本身赏效果。

①紧扣目的。所有的表达技巧都是为表达目的服务的,“表达技巧+表达目的”就等于表达效果。在具体诗歌中,表达目的包括写景、状物、造境、写人、叙事、抒情等方面。无论分析哪种目的,都不可笼统,应紧扣诗歌内容赏得具体、细致、深入。②紧扣位置。效果就是作用,所赏析的语言片段在诗歌中的位置不同,其作用甚至手法也会有所不同。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zl/2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