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庫學”是時下熱門學問之一,而圍繞《四庫全書總目》(下文簡稱《總目》)開展的研究更是其中的重頭戲,以至於有學者喊出“四庫總目學”的口號[1]。但多年的學術積累,使得相關研究新方法和新角度的開掘變得愈加困難。於是,新的學術增長點,頗有賴於新材料的再發現。
年10月15日,臺灣大學夏長樸教授在北京師範大學古籍與傳統文化研究院等主辦的“第二屆中國古文獻與傳統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上,宣讀了《四庫全書總目研究的新資料——臺北“國圖”所藏四庫全書初次進呈存目》的論文。[2]首次向學界揭示了《四庫全書初次進呈存目》(下文簡稱《初目》)這一重要文獻,並率先進行了初步研究。年12月,臺灣商務印書館與臺北“國圖”合作,將之原大雙色影印出版(下文稱作“影本”)。僅過兩年多一點的時間,人民文學出版社、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總社就接連申得年書號(分别是第號、第號),並分别於年6月和年3月先後出版江慶柏等整理《四庫全書初次進呈存目》(下文稱作“江本”)和趙望秦等校證《四庫全書初次進呈存目校證》(下文稱作“趙本”)二書。
此外,臺北“國家圖書館”自年開展古籍數字化建設,於年將包括“古籍影像檢索系統”在内的多個資源系統,整合爲“古籍與特藏文獻資源”資料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