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读诗,以诗纪历,跟着农历和古诗数九,数伏,数四时八节,数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数应季的花草树木,数鸟兽虫鱼……努力善待日历上的每一天。
经春夏,历秋冬。时间到来,时间过去。时间不来不去,不疾不徐。诗在,时间在。亦愿你我旧日情怀,仍在。
廉萍
丁酉七夕写于京华
我在今日,读古人今日之诗
每当站在夏秋之交,便会惊讶于季节的流转、时光的匆匆。这是一年之中物候变化最激烈的时节。抬头,蓝天已呈高远之态;遥望,一弯月牙常伴日落而升;阳光洒落之处仍有夏日残影,树木荫蔽则让人顿生凉意。一场秋雨,便该添衣了——所谓一叶知秋。
这也是一年之中最美好的时节。凉风送流水,薄日落西山;秋雨摧残荷,萤火绕堤岸。此时若翻开日历,读到“急雨收残暑,西风吹暮蝉。烟浮水空阔,露洗月华圆”,便觉诗中所写正是眼前所见之景、心中所感之情,惊讶于古人与我竟然如此相近,真是太阳底下无新事。
细数日历之中所记之事:某年农历八月十七,苏轼在杭州收到天竺寺僧人送来采摘好的桂花,遂写下“月缺霜浓细蕊干,此花元属玉堂仙”之句。若这一天你恰好行走在西湖苏堤,定也能闻到满城桂花飘香。此时不妨前往山中寻访隐居的寺僧,途中可歇脚在饮食店,要一碗莲子汤圆、一壶桂花酒,便不负这临安城以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相邀。
今日我所看到的一切、感受到的一切、想说的一切,在很久之前,已经被另一些人看过想过说过——这是一种不可思议的感觉,仿佛我与千百年前的人分住长江头尾,日日思之而不见之,却仍共饮一江水。这便是文化的传承吧。古诗之美,在于其所蕴藏的历史之厚重;但我们能够感受它的美,却是因为其情其景与今相类,所以尽管跨越漫漫时光,我们仍然能与之产生共鸣。谁说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其实任凭朱颜改换,人心也总是相仿佛的。
翻开日历,去探寻在一百年前、一千年前的今日前人曾有过怎样的情思,仿佛一场时光穿越之旅。隔着浩瀚的时间之河,我们已望不到前人的音容笑貌。好在有诗、有历、有四时如歌,为我们保留下这一份珍贵的记忆。
皇甫冉
寄权器露湿青芜时欲晚,水流黄叶意无穷。节近重阳念归否,眼前篱菊带秋风。
权器(?—),行十四,陇西天水(今属甘肃)人,权澈之子。大历初任校书郎,后客苏州,又为湖州刺史颜真卿判官,曾参预颜真卿与僧皎然等人联唱。青芜:杂草。皇甫冉(?—?),字茂政,润州丹阳(今属江苏)人,郡望安定(今甘肃泾州)。天宝十五年()登进士第,授无锡尉。累迁右补阙。有诗集。
四时歌
只要有人在,便有岁月流转、四时更迭,也便有农忙与节庆。
除夕、上元、清明、七夕、中秋、重阳;惊蛰、雨水、芒种、白露、霜降、大雪。古人制定历法与节日,既是为了规划生活与生产,也是为了给予平缓流逝的时间以节奏感。春来秋去,在日历的变化之中,四季悄悄流转;在季节的流转之中,感受着生命的美。
冬天,除夕的爆竹声声,上元夜的火树银花,静谧之中有新的希望在生长;春天,上巳水畔的祓禊踏青,清明时节的杏花微雨,少男少女“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夏天,端午粽子飘香,七夕金风玉露,夏夜暑热难消,不若仰望一年之中最美丽的星空;秋天,中秋有月映平湖,重阳宜登高采菊,既可将秋心连成一怀愁绪,也可直引诗情到碧霄。四时皆匆忙,岂有闲暇哀叹生活无趣?
除夕
临江仙·除夜
宋·史浩
腊月正当三十夜,几人到此惺惺。一轮明月本圆明。朗然无挂碍,何用问前程。况有长生真秘诀,岁华虽换休惊。但将歌酒乐升平。尘缘如未了,明日贺新正。
上元
元夕四首其二
宋·范成大不夜城中陆地莲,小梅初破月初圆。新年第一佳时节,谁肯如翁闭户眠。
清明
春思二首其二
唐·陆龟蒙江南酒熟清明天,高高绿旆当风悬。谁家无事少年子,满面落花犹醉眠。
七夕
乞巧
唐·林杰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中秋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唐·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重阳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唐温如
题龙阳县青草湖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写八月洞庭的,自然是孟浩然那首《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最著名,尤其颔联,经常被称引:“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只不过湖水虽平,作者内心却不太平。波澜蠢蠢欲动。所以我更喜欢上面这一首。不知醉,不知醒,唯见星光满船。不知此身何在,不知今夕何夕。据说这是该作者唯一传世之作,够了。
唐温如,名珙,字温如,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元末明初间诗人。
花信风
古人将小寒至谷雨的一百二十日分为二十四候,各自配以一种花期最准确的植物,称为花信。小寒三候有梅花、山茶、水仙;大寒有瑞香、兰花,山矾继之;立春一候迎春、二候樱桃、三候望春;雨水有菜花、杏花、李花;惊蛰一桃、二棣棠、三蔷薇;立春有海棠、梨花、木兰;清明有桐花、麦花、柳花;谷雨一候牡丹、二候酴糜、三候楝花。古人说,开到荼蘼花事了,一信楝花风,一年春事空。
花信风初来,梅花始盛开,有“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水仙花开,有“叶抽书带秀文房,玉表黄中耐雪霜”;桃花开了,有“隔岸桃花红未半,枝头已有蜂儿乱”;李花开了,有“行穿锦巷入雪巷,看尽桃花到李花”;海棠花开:瘴雨过、海棠开,春色又添多少;荼蘼花开,花事将尽,诗人裁成一首《春寒》:芍药阶前犹烂熳,酴醾架上已离披。
何时春天到来?什么花最先盛开?与其苦守窗前等待寒冬冰消雪融,不如跟着日历去看层峦渐染春色。花信一候又一候,每一年,花期都将如约前来。
陈与义
拒霜拒霜花已吐,吾宇不凄凉。
天地虽肃杀,草木有芬芳。
道人宴坐处,侍女古时妆。
浓露湿丹脸,西风吹绿裳。
芙蓉花好,好诗却不多。陈与义这首,还算比较正道。高蟾有“芙蓉生在秋江上”,诗好,立意却窄。苏轼“只有芙蓉独自芳”那首,接近口水诗。大苏人生得意时,写诗往往口水。失意时,才智慧。
某次拙政园看到雨中临水而开的醉芙蓉,才忽然明白为什么黛玉的花签会是它。除了高茁娇艳不让牡丹,那通身的花语,分明就是一个“怨”字。明代嘉兴秋江禅师文湛有一首《题画芙蓉》:“江边谁种木芙蓉,寂寞芳姿照水红。莫怪秋来更多怨,年年不得见春风。”还有高蟾的“不向东风怨未开”,欧阳修的“莫怨春风当自嗟”,不约而同拈出的,也都是这个“怨”。其实它本来是一种很顽强的花啊,拒霜。却不能像梅那样独占傲雪之名。只能摊摊手。时运二字,花草也不能逃。
几千年的时光静静流逝,沧海桑田、物换星移;昨日所起之高楼,今日早已塌掉;歌舞场只余陋室空堂,满床笏已成衰草枯杨。但人心却从未改变:古人所悲之秋,依然是今人心头的愁;古人所咏之事,仍被今人所传唱。
借此书,透过古人的眼睛,来看过去的世界,来记录每一个或平淡或闪亮的日子。四时如歌,只要你心中有诗。
时光山长水阔,我携诗笺而来。只为遇见今日的你。
《每日读诗日历》
定价:¥88
作者:廉萍
出版:新星出版社
琥珀book
hupobook
让时光停驻
长按识别左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