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读材料.2.23
崔允景老师整理
如需word文档版及答案,
请在后台回复“晨读2.23”
高三语文早读材料(2月23日)
一、特殊单音词
1.狱:案件,案情;监狱:监管案件。
2.脱:①副词,表推测,也许、或许;“事既未然,脱可免祸”。②连词,表假设,倘若、如果。
3.第:①只,只是,只要;②科举考试或官员考核的等级,如“高第”就是高的等级。(单独的“最”也可表示等级)
4.独:若在疑问句中,表反问,难道、怎么。“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廉颇蔺相如列传》)。同样用法的还有“宁”“顾”。
5.他:别的,其他的,另外的。“又顾而之他”“王顾左右而言他”(《齐人有一妻一妾》)。
二、相关复音词
1.下车:刚上任、刚到任。现有成语“下车伊始”。
2.乞骸骨、请辞、告老、请归、乞归:辞官。
3.用事:掌权,主管。
4.视事:在任,在职;办公。
5.听事:办公的地方。
6.逆旅:旅馆。
7.部曲:私家军队。
8.祖道:在路上设宴为人饯行。祖,祭祀路神。
9.家人:平民,老百姓。不同于“家里人”和“佣人、仆人”。
10.起家:起于家,就是从家里被征召为官。
11.作色:发怒。
12.从子:侄子。从,堂房亲属;又如“从兄、从弟、从父”等。
三、相对稳定通假字
1.乡,通“向”:“侯生果北乡自刭”(《史记?魏公子列传》)。
2.详,通“佯”:“行十余里,广详死”(《史记?李将军列传》)。
3.蚤,通“早”:“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史记?项羽本纪》)。
4.倍,通“背”:“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史记?项羽本纪》)。
5.禽,通“擒”:“禽灭六王”(《史记?秦始皇本纪》)。
6.畔,通“叛”:“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史记?淮阴侯列传》)。
7.趣,①通“趋”:“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史记?孙膑列传》)。
②通“促”:“趣赵兵亟入关”(《史记?陈涉世家》)。
8.内,通“纳”:接纳,让……近来;藏。“无内诸侯军”(《史记?高祖本纪》)。
9.郤,通“隙”:隔阂,矛盾。“令将军与臣有郤”(《史记?项羽本纪》)。
10.责,通“债”:“此两家常折券弃责”(《史记?高祖本纪》)。
四、实词例解
1、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误:改换正:经过
汉朝想派使者去联络月氏,但通往月氏的道路必定经过匈奴统治区。
2、瓒闻之大怒,购求获畴。误:购买正:重赏征求
公孙瓒听说这件事非常愤怒,重赏捉拿田畴,最后将他捕获。
3、齐将马仙埤连营稍进,规解城围。误:规劝正:谋划
齐将马仙埤让各座营寨相连逐步向前推进,谋划解除对义阳城的围困。
4、舅李常过其家,取架上书问之,无不通。误:经过正:造访、探望
他舅舅李常造访他家,取出架上的书问他,他没有不知道的。
5、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误:遗憾正:怨恨
我们的国君在上能宽大化民,不用刑法;我们的人民在下生活富裕,没有怨恨。
6、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去不早耳。误:怨恨正:遗憾
不离去,项羽必定会杀掉范增,只是遗憾他没有及早离开罢了。
7、命下,遂缚以出,不羁晷刻。误:捆绑正:停留
命令一下去,就(把死罪案犯)绑上押出来,片刻也不停留。
8、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误:憎恨正:妒忌
孙膑来到魏国,庞涓担心他才能超过自己,妒忌他。
9、曾预市米吴中,以备岁俭。误:节省正:年成不好
吴遵路曾经预先在吴地买米,用来防备年成不好。
10、其简开解年少,欲遣就师。误:简略正:选拔
你可以选拔聪明有知识的年轻人,派他们去从师学习。
11、时杨素恃才矜贵,轻侮朝臣。误:怜悯正:夸耀
当时杨素依恃夸耀自己的才能和地位,轻视侮辱朝廷大臣。
12、遂铭石刻誓,令民知常禁。误:禁止正:禁令
王景于是让人在石碑上刻下诫辞,使百姓知晓法典禁令。
13、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误:捐助正:撤除
(吴起便)申明法度,赏罚分明,撤除冗余官员,废除疏远的王族的爵禄。
14、告俭与同郡二十四人为党,于是刊章讨捕。误:刊登正:删除
(朱并)控告张俭和同郡二十四人结为朋党,朝廷于是下诏(删除告发人姓名的捕人文书)搜捕张俭等人。
15、盖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误:战胜正:能够
好好开始的的确很多,能够坚持到最后的实在很少。
16、时虽老,暇日犹课诸儿以学。误:讲课正:督促
当时虽然年事已高,但闲暇的时候还督促孩子们学习。
17、上令朝臣厘改旧法,为一代通典。误:逐步正:订正,改正
皇上命令朝臣改正旧的法令,作为一朝通用的典章制度。
18、然百姓离秦之酷后,参与休息无为。误:离开正:通“罹”,遭遇
但是百姓遭遇秦国的残暴统治后,曹参给了他们休养生息的机会,无为而治。
19、公,相人也,世有令德,为时名卿。误:命令正:美好
(魏国)公,是相州人,世代有美好品德,都是当时有名的大官。
20、民不胜掠,自诬服.误:掠夺正:拷打
那个百姓禁受不住拷打,自己捏造事实服罪了。
21、未及劳问,逆曰:“子国有颜子,宁识之乎?”误:违背正:迎着
没有问候(袁闳),迎着便说:“你们那地方有位颜子,你认识吗?”
22、汉数千里争利,则人马罢,虏以全制其敝。误:停止正:通“疲”,疲乏
汉军到几千里以外去争夺利益,就会人马疲乏,敌人就会凭借全面的优势对付我们的弱点。
23、桓帝爱其才貌,诏妻以公主。误:妻子正:以女嫁人
桓帝喜欢他的才貌,下诏要把公主嫁给他。
24、属与贼期,义不可欺。误:期限正:约定
我刚才已经跟贼人约定好了,根据道义不能欺骗他们。
25、亲以为子,昆弟不收,宾客弃我。误:亲人正:父母
父母不认为我是好孩子,兄弟不接纳我,宾客抛弃我。
五、情景默写
1、李白诗喜用“清酒”,如其《行路难》中的,杜甫诗常用“浊酒”,如其《登高》中的,一清一浊,可看出二人现实境遇和生命情怀的不同,清浊之殊,恰是仙圣之别。
2、王充《论衡》中有言:“凿不休则沟深,斧不止则薪多。”荀子《劝学》中的“,”八个字与之意思相近。
3、唐代马总在《意林》中写道:“大木百寻,根积深也;沧海万仞,众流成也;渊智达洞,累学之功也。”同样的意思,荀子在《劝学》中以“,。,。”来表达。
4、黄庭坚诗云:“世上岂无千里马,人中难得九方皋。”此与韩愈《马说》中的“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所表达的意思相近。
5.《庄子·秋水》篇有言:“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逍遥游》中与之意思相近的句子:,。
6.李商隐诗云“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韩愈在《师说》中指出“,”这些与荀子《劝学》中的“,,。”都表达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或后人可以超过前人的思想。
7.王安石力主变法,提出了著名的“三不足”论断:“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这种精神与其《登飞来峰》中的“,”可以说是一以贯之的。
8.中国古典诗词中多有对物是人非的感慨,如王勃《滕王阁诗》:“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又如刘希夷《代悲白头翁》:“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再如李煜《虞美人》中的:,。
9.“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芳林新叶催旧叶,流水前波让后波”……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王湾《次北固山下》中的“,”,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也均包含此哲理。
10.真正的爱情可以超越时间,正如秦观《鹊桥仙》所言:“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真正的友情可以跨越空间,正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所言:“,。”
六、词句赏读
(一)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唐珙《题龙阳县青草湖》
赏读:
携一瓢浊酒,孤饮一段月光。心魂随杜康远游,颠簸在风间云下,翩然乱了那夜的纱幕。夜空点起的莹莹光焰,是波涟微卷的渺渺星河,也似江畔渔火轻颤的身影。
寄清江百里于梦阑深处,换一湾浅浅笑意。是云水多情垂怜漂泊客,还是此心有意邀星云落?
不论何种因缘,遥遥羁旅中的这般邂逅,定惹明日千百回眸。
(二)
应是天仙狂醉,乱把白云揉碎。
——李白《清平乐·画堂晨起》
赏读:
白云似卷心如书,酒浇块垒情难诉。唯晨起卷帘,扶栏看雪,才明白寒天如何织素,枯院如何衣白。
风动雪洒云亦碎,教人竟觉纷纷落雪是云屑坠空,模糊两处白玉色。这般漫卷流云究竟何人点染,才纹理中梳着别样纷乱?
许是银髯仙者高阁酣醉,欲捉淡云却揉碎。料想仙者是否如我,醉里捕云惊云凋,恰似白梅落。(三)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韦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
赏读:
一入江南如入画,春色三分淡天下。杨柳岸上飘摇一阵笙歌,晓风月下应和几声清音,水中宛似梦中,舟似无桨自飘零,误入一帘天水色,沉醉一幕澄碧。
彩饰的舟船轻摇,划破墨绿缎般的水面,穿梭于山影空下,仿红莲浮水,坠落长流,匿于远天。有风观波,落雨听雨,水墨江南因雨而呢喃挽留,我在这柔声低吟里微眠。
(四)
??一重山,两重山。
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
——李煜《长相思》
赏读:
山重水遥天含烟,丹枫化印存相思。山水旷渺隔绝我遥望的视线,烟波带寒难凉你温存的思恋。你的每一次远行,我都愿遣心魂随你跋涉千山,寄浓情暖你雨夜冷衾。
相拥时刻怀中生出的枝藤,如今被清秋风干枯槁,而你的一枚吻,乘着风势,燃我心怀滚烫,灼伤凝望的双眸,烧得晚枫如丹。但愿这火光能直燃到你的心间,千里同落相思泪。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