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友
字镜堂,江西永新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国学修养与书法—首届全国青年书法创作骨干高研班成员,“享受批评”全国代表性中青年书家个案研究会成员,中央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邱振中教授。南昌市文学艺术院副院长、南昌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南昌市青联常委、江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东方艺术·书法》杂志副主编。曾获第十届全国书法篆刻展最高奖,荣宝斋美术馆举办“三十而立—龙友书法展”个展。
闲来涂抹:一种书写实践鏡堂餘事
几分游戏几分真
——我的书写实践
龙友
总想写一些学书经历与具体实践的文字,但每当将要提笔,便觉千头万绪,无从下手。究其原因,大概是我这条路实在没有什么规律,总是走到哪算哪。大多时候,如王子猷雪夜访戴,毫无准确的规划。细想认识书法的过程,也是难以说清的槃旋反复。对待自己的问题总是徘徊中夹杂着连自己都不能接受的固执,徘徊而没有计划,形成了自我否定的习惯;而那种近乎病态的执拗却也不全是坏事,至少在很艰难的时刻,也没有弃掷笔砚。书法——是我倾注时间和精力最多的一件事情,它伴随着许多喜怒哀乐散落在我的生活里。用“今夜纵横今夜醉,几分游戏几分真”来形容我的生活与书写,自认为比较切当。从“业余”到“专业”,从绘画到书法,都像游戏一般,而真正进入游戏的人,通常都能有几分坚持与认真。
执拗的习惯,使我始终不愿意放弃书写中看似微小的东西。往往可以跟一个点或一个折死磕到底,直到旧的积习被替换,并将新形式转化为本能。虽然,深入细节的练习方式并不是新鲜事儿,几乎每一位学书者都要经历许多次这样的过程。而我更多时候,从中找回了自信,我相信通过训练可以解决看似很难的问题,对邱先生“相信训练”的说法深信不疑。记得读大学的时候,没有机会接触到高清的资料,杂志上的图片成为不可多得的好资源。我把一张高清的《韭花帖》配图视为珙璧,并在它身上花去了一个暑假的时间。百余遍勾摹、临习之后,使自己近乎膨胀地感觉到帖中的每一丝微妙的变化都能看见。现在看来,那时的理解虽然并不充分,但这种经历太过重要,养成了一种习惯:任何一本字帖摆在眼前,总会尽可能地观察细节,甚至斤斤计较,每次观看,都有难得的体会。读大学时,曾数次细读邱先生的《八大山人书法与绘画作品空间特征的比较研究》一文,总是惊叹他那双锐利的眼睛;每当经过江西师大校园里的显微亭,看着他题写的匾额,总能激起我对“微观”世界的无限遐想。再之后,逐渐接触到更多艺术史家的著作,那些精彩的细节分析总是令人拍案叫绝。细节——就像桃花源的山口,将我们带入那个豁然开朗的理想世界,在这里可以望见五彩缤纷、纵横交错的宏观景致。最令人欣喜的是,对细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