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国家民 部年部署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工作之前,全国就已经有部分地区先行展开了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如江西省自年起开始了在部分地区进行农村社区建设与管理的实验;江苏省太仓市年就率先从社区 建、社区民主自治和社区建设保障机制入手着手农村社区建设;浙江省义乌市年就在全国率先推出了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战略决策,等等。
年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后,在国家民 部的主导下,年农村社区建设的实验开始在全国铺开,至今已有个县(市、区)被纳入实验区。经过数年的实验发展,中国农村社区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摸索总结出了若干有效的建设模式,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下面以已形成的主要建设模式为线索来介绍中国农村社区建设的实践与经验。
(一)“一村一社区”模式的农村社区
建设实践1.“一村一社区”模式的概念
“一村一社区”模式是指在一个村委会区域范围内开展农村社区建设的做法。由于我国村委会建制完整,因此我国大多数农村社区建设采用这一模式。农村社区领导机构是村“两委”,由社区 组织书记或村委会主任兼任负责社区管理事务。
2.“一村一社区”模式的特点
(1)一个村委会就是一个社区。村委会和农村社区合二为一,农村社区具有良好的组织机构。在村级组织的功能上,实现了管理与服务的有机统一,扩充和强化了村委会的服务功能。服务村民是村委会的法定职能之一,但如何服务和服务机制问题一直没有解决好,而在村委会中引入社区服务后,该问题得到了较好解决。
(2)社区主要经费来源于集体经济。以村委会设立社区,大多为集体经济较好的区域,社区建设投资多源于集体经济。由于集体经济发展得好,村委会既是社区建设的 ,具有号召力,也可以开展以建制镇为单位的社区建设的全面规划发展。
(3)通常可以列入 府发展规划。以建制镇为基础设立社区,符合我国行 管理常规,社区内 支部和村委会的领导机构健全稳固,容易得到上级部门的重视,通常可以被列入 府发展规划,从而在 策制定、资金保障上容易得到优先支持。特别是在社区服务的机制上,实现了 府公共服务和社区服务的有机统一,使得 府公共服务的渠道得以畅通。
(4)社会团体力量相对薄弱。在该模式下,作为村民自治组织的村民委员会,在很大程度上被 府作为准行 机关,行使着行 管理职能,这容易导致民间社团组织的缺失和力量薄弱。
3.“一村一社区”模式的案例
“一村一社区”模式是我国大多数农村开展社区建设普遍采取的模式,比如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沙坪镇火花社区、四川省宜宾市珙县巡场镇兴太社区、湖南省临澧县张公庙镇护国社区、湖南省临澧县九里乡同心社区、湖南省临澧县新安镇古城社区,等等。有些是整个市都采用“一村一社区”的模式,如山东胶南市。这里以胶南市为例介绍其农村社区建设的做法。
(1)山东省胶南市农村社区建设的主要做法。
胶南市一贯坚持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方针,实施公共资源向农村倾斜、城市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战略。胶南市通过完善机制,加大投入,实现了农村社区的快速发展。其主要做法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明确社区建设的领导机制。农村社区建设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平台。
基于此,年5月,胶南市在深入开展“四民”活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在全国率先制定印发了《关于加强农村社区建设的意见(试行)》,明确了目标任务、表彰措施,着力强化教育农民、服务农民、组织农民、富裕农民“四大功能”,配套下发了《胶南市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和《胶南市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验收评估标准(试行)》,在51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搞好试点的基础上,在全市稳步推开。
为确保创建工作取得实效,成立了由30多个部门和镇(街道)组成的农村社区建设指导委员会,将其纳入新农村建设整体布局,与新农村建设一同试点、一体推进,产生出明显的推动力。将农村社区建设列入市委、市 府对市直各部门和各镇、街道办事处的精神文明建设考核体系,强化监督检查,调动了全市上下抓农村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胶南市在农村社区建设启动的3年内,累计投资50亿元进行农村社区功能性、网络化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生产设施建设。市财 拿出万元扶持重点发展项目,在镇驻地和中心村社区建设农资、日用品连锁超市、“农家店”,全市已建成、在建各类农村超市近5万平方米,极大地方便了社区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加快医疗卫生设施建设。全市已完成处农村卫生服务站的新建、改造任务,使每个服务站的业务用房面积达到60平方米以上。加强文化设施建设。全市已建成镇、农村社区文化活动站(室)个,实现了镇有综合文化活动站、社区有文化活动室,全民健身工程室外活动场所达处、室内健身房处。
加强“邻里中心”建设。在全市51个农村社区试点建起了集社区 建、文明创建、村民自治、双拥工作、便民服务、文化教育、健身娱乐于一体的社区邻里中心,并不断延伸到每个农村社区。加强生活基础设施建设。胶南市投资9亿多元,开展“百村示范、千村整治”活动,实施农村“四通”、“三改”、“三化”和“两集中”工程,在全市形成了环境整治、拆旧建新、穿衣戴帽、村居改造、合村并点、农民新村等六种社区建设模式。
第三,完善组织体系建设,促进农村和谐稳定。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按照一社区一支部的原则,在社区建立 的基层组织,同村委会实行“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积极推进村民自治,不断健全和完善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探索实施村级组织“四权”决策机制,进一步理顺了村级组织的职责和关系。市财 每年拨付万元,统一发放社区主要干部的工资。选派机关干部担任农村社区建设指导员,公开考选 大学生到社区任职。
加强民间组织建设。在大力发展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的同时,指导成立社区事务协调管理协会,定期研究处理社区内生产生活资料供应、安全保卫、卫生保洁、计划生育、公共设施使用、居民纠纷调解等事宜,促进了农村社区的和谐稳定。推进社区警务建设。在社区建立了“巡勤警务”工作机制和“双向通报”制度,夯实了平安建设的基础。
第四,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以社区“邻里中心”建设为突破口,多途径搭建农村社区服务平台,实现了把“ 时间”交给群众。大力开展向农村社区援建图书室活动和文化活动室活动,积极实施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坚持每年举办中国·琅琊旅游文化周、杜鹃花会、春节民间艺术表演、“胶南之夏”广场文艺演出等一系列有特色的大型节庆文化活动,引导群众开展各种喜闻乐见、健康有益的文化体育活动,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构建了市有中心、镇有大厅、社区有站点的便民服务网络,形成了镇、社区干部为群众“跑腿”办事的局面。
第五,健全社区保障机制,促进农村社区持续发展。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市绝大多数农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简称新农合)。实施被征地农民和成建制转非村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由市财 安排资金为被征地农民办理社会养老保险。建立完善农村 生活保障制度,做到“应保尽保”。建立健全城乡困难家庭医疗救助、教育补助、生活救助等10项社会救助制度,形成了覆盖全市2万名弱势群体的社会救助体系。大力发展社区慈善事业,市慈善总会多方募集善款,救助各类贫困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