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四川宜宾市长宁县(经度.90,纬度28.34)发生6.0级地震,震源深度16千米。据应急管理部官方微博消息,截至6月18日8时30分,地震已造成12人死亡,人受伤。
震中距珙县22公里、距长宁县27公里、距兴文县33公里、距高县39公里、距筠连县43公里,距宜宾市52公里,距成都市公里,距重庆市公里。
受伤人:长宁48人(双河37人,长宁镇4人,竹海镇1人,梅硐镇3人,硐底镇2人,古河1人),其中危重5人,重伤16人,轻伤27人;珙县受伤71人(其中巡场65人、2人重伤,珙泉镇4人,底洞2人);高县3人(沙河2人,来复1人)。
难道地震预测真的无解吗?
预测地震是地震学的圣杯。预报地震是白日梦吗?地震学家正在利用机器学习实验,以找出答案。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的地球物理学家保罗·约翰逊正在尝试使用一种强大工具——人工智能来解决这个“不可能”的谜题。保罗·约翰逊是将人工智能应用于预测地震的最前沿研究科学家之一,他说:“实际上,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我第一次感到我们有希望能够在这个问题上取得进展”。他认为,“如果在10年前就尝试做,我们不可能做到这一点”。现在,越来越多的科学家说,在人工智能的帮助下,有望改变他们分析大量地震数据的方式,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地震,预测地震的行为,并提供更快、更准确的预警。
世界各地的专家们花了数十年希望挖掘出地震的有关现象,例如:前震、地下水化学变化,甚至动物的反常行为,但成效甚小。后来尝试过应用机器学习方法也失败了,因此Lamont-Doherty地球观测台的地震学家克里斯?斯科尔茨都说:“这真是让人无从下手的难解谜题。”
但这时人工智能站了出来,也许AI真的是我们未来成功预测地震的救星?
定位受灾最重地区,将损失降低到最小值
地震来袭,快速找到被破坏最强的地区,或许能第一时间拯救出更多生命。OneConcern就在研发这项技术——在地震后的几分钟内,立刻分析出受灾最重的地区是哪里。
那么这套算法是如何形成的呢?OneConcern首先需要下载某个地区与建筑有关的楼龄、类型、建筑材料等有关的数据。之后,研究人员需要训练出一套能够理解地震是如何损坏建筑物的套路。通过将这些知识和地震发生后的地震数据结合,OneConcern的CEOWani表示,他们研发的系统可以高效地预测出建筑物对冲击波的反馈。
人工智能系统在评估分析后,会生成一张受灾地图,方便救灾人员的查看,在地图中,那些建筑物损坏最严重的街道和受灾人数最多的区域都会被重点标注出来。之后将灾害强度和人数相乘,就可以估算出该立刻前往哪个地区进行救灾。
牛津大学在年发布的一份报告预测,未来20年里有将近一半的工作可能被机器所取代。而现在“人类是主宰机器人,还是被机器人反制”这种话题一再被提及,假如现在不学习编程,就像20年前不会打字、上网一样。
而对于那些不发达国家的地震区,因为建筑物数据的不足,研究人员采用了另外的AI策略。年4月尼泊尔的地震发生后,AI研究人员就训用了不同的方法来帮助改变地面,救灾响应的方式。
比如说,在经过人工智能软件提前扫描后,线上的志愿者们面前会呈现出受灾地区的卫星图,之后大家一起帮助确认哪些地区可能是有人居住的地点。如果志愿者的判断和AI系统判断的是一样的,那么这些地区就会标注出来,以待救灾专业人员再进行审查。
可想而知,AI对我们的影响之大
时间差内秒速预测地震
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的地球物理学家保罗?约翰逊曾表示:“如果你声称自己在预测地震方面取得了进展,别人会说你大概是傻了”。
但是,技术改进后的机器运算和超级计算机,以及存储和处理大量数据的能力,都让约翰逊的团队发现人工智能方面的新突破。
例如,如果模拟地震将在20秒内发生撞击,研究人员可以分析信号并在一秒内准确预测地震。不过,目前约翰逊团队只是追求一种估算地震的时间的方法,并不能估测到地震的大小。可见预测地震的大小将是一个更加棘手的问题。虽然大自然与模拟实验室相比,要复杂的多,不过人工智能已然做到其他技术无法完成的事情。
为何人工智能是预测地震的最佳助手呢?
对于地震这类微观前兆很多的灾害,会涉及地壳运动、磁场、重力甚至是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变化,这些数据或现象都要专业仪器的不间断监测,可见数据量会多么惊人,这对于大数据的分析任务就特别重了。
其实不论是现在还是将来,我们人类终将与人工智能相互需要。所以,现在的需求是为了未来的发展与建设做更好地基础准备。将来的AI或许就不仅仅能够替我们预警,也许会有更加广阔的领域帮助人类发展。
最后,
希望不再有人员伤亡,为四川宜宾地震祈福,灾难无情人间有情,愿受到地震波及的人们平安!为所有赶赴灾区救灾的英雄们加油,祈祷他们平安幸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