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的那些老头们头上裹的一两米长的白布,有个特别的称呼,叫“诸葛巾”。这和诸葛亮有关,更和云贵川一个特殊而古老的民族“僰人”有关。熟读三国的人都知道,诸葛亮当年“七擒孟获”。诸葛亮为了北伐无后顾之忧,曾经“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平定南方少数民族的叛乱。而三国时期,四川川南如泸州、宜宾、自贡一带的长江被称为泸水。而泸水以南直至云南和贵州的广大地区聚居数以几十上百计的少数民族。诸葛亮渡过泸水往南,曾一直深入到云南东北部,于现今云南曲靖县,“七擒七纵孟获”。而当时聚集于泸水的有一个古老的民族,叫“都掌”,也就是古老的僰人部落。现如今宜宾很多地方都留有“僰人文化”的遗迹,比如宜宾珙县的“僰人悬棺”遗址。你都无法想明白,几千年前僰人是怎么把棺材吊在悬崖上的?再比如宜宾兴文的“僰王山”,那是宋徽宗政和七年赐名的。“僰人”这个民族一直到明朝才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再说回诸葛亮,当年诸葛亮采纳了马良的“攻城为下,攻心为上”的策略,所以不只是简单的武力征伐,更注重执行民族亲善政策。诸葛亮帮助僰人学习了农耕技术、建筑技术等,使其摆脱“茹毛饮血”和“刀耕火种”的落后生产与生活方式,促进了这个地区的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僰人原本居住在洞穴里,后来诸葛亮教会了僰人把建“瓦顶房”,因此即便现在还有一些老人把“瓦顶房”称为“诸葛屋”。现在只能猜测当年可能诸葛亮的打扮就是头戴白巾的形象,因为当时儒将形象基本上都是“羽扇纶巾”。这个最早是出现在苏轼的周瑜的形象,后来变成《三国演义》里诸葛亮的形象;而根据《太平御览》,“武侯乘素舆,葛巾,白羽扇”,诸葛亮原本也是拿着扇子,头戴葛巾的。而僰人都戴这种木棉花和麻混纺的头巾,以表示自己永远是诸葛丞相的子民,永不叛蜀。后来诸葛亮死后,慢慢地就成为了纪念他的一种形式。这种习惯一流传就是多年,并影响了很多混居的巴蜀汉民。到了明朝以后,更加吸汗更加保暖的白棉布的流行,逐步取代了那种不算太白的葛布。再混合后来“湖广填四川”的移民习俗,慢慢地川南的很多老人到了七老八十的时候,头裹白布就成为了固定风俗。——炒米原创首发,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69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