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日08时48分,四川宜宾市珙县发生5.3级地震,震源深度15千米。有媒体报道称,“大陆地震预警网预测到宜宾地震,提前14秒向宜宾市发出预警”。请注意其中这三个字:“预测到”。如果真的是“预测到”,那将是天大新闻,中国能够预测到地震?!
报道还称,大陆地震预警网是由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和地震部门联合建设的。由于提前14秒发出了预警,学校紧急组织疏散,无人伤亡。有老师称:“平时我们有应急疏散演练”。现场监控视频可看出学生从教学楼中狂奔到操场上。
据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介绍,四川宜宾、乐山、成都、云南昭通等4个市63所学校的终端提前0秒-57秒发出预警。宜宾、乐山等地一些民众通过手机、电视专用接收终端等提前收到预警。该系统已覆盖我国地震区人口90%,成功预警48次破坏性地震。
地震预测是根据对地震规律的认识,预测未来地震的时间、地点和强度。实现地震预测的基础是认识地震孕育的物理过程及在此过程中地壳岩石物理性质和力学状态的变化。据报道,尽管地震预测提出来很久,各国科学家为此进行了长期不懈地努力,但至今仍不能准确预测地震。如果此次宜宾地震的确是提前“预测到”,那将具有极大的科学意义和社会意义,虽然只有短短的14秒。
但是,有一个概念与地震预测高度近似,两者只有一字之差,这就是地震预警。地震预警是指在地震发生以后,抢在地震波到达之前,向人们发出警报,一般只有几秒至数十秒的时间,以减小损失。地震的成因是由于地下几公里至数百公里的岩体突然发生破裂和错动。这些破裂和错动释放出巨大能量,与此同时也会产生强大的地震波。通过地震波可以提前发出预警,告诉人们采取紧急避险措施。
地震波是一种机械波,分为上下震动的P波和水平运动的S波。P波震动幅度较小,破坏力不大,首先出现。S波震动幅度大,破坏力巨大,在P波之后大约10秒到1分钟时间出现。正是由于P波与S波之间存在时间差,并能够被人们侦测到,所以在P波已经出现而S波还未出现时发出预警,达到紧急避险的目的。根据计算,距离震源50公里内的地区,可在S波到达之前(即地震前)10秒收到预警信息;距离震源90-公里内的地区,可在S波到达之前20多秒收到预警信息。可别小看这10秒、20秒,那是非常宝贵的。
由此可见,“地震预测”和“地震预警”有着天壤之别,不可混为一谈。“地震预测”之后是“地震预报”,即对尚未发生但有可能发生的地震事先发出通报,告诉人们何时、何地将发生何种等级的地震,提前进行防备。这是在“地震预测”基础上作出的科学判断。“地震预警”则是指在地震发生以后,抢在地震S波到达之前的几秒至数十秒发出警报,告诉人们立即采取避险措施。可见,预测与预警的差别在于,一个在地震发生之前知道,一个在地震发生之后知道。
此次宜宾5.3级地震,到底是地震发生之前而提前“预测到”还是地震发生之后而及时“预警到”?一字之差,可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啊。媒体在刊登报道时,还得具有科学头脑,谨慎再谨慎,涉及到如此专业的术语,最好请教地震专家,可不能自拍头脑。
从逻辑上讲,地震预测是个世界级难题,到目前为止,提前预测到并发出地震预报的案例极为罕见。此次宜宾地震只是提前14秒,虽然媒体在报道中使用了“预测到”——“大陆地震预警网预测到宜宾地震”,但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却称“大陆地震预警网成功预警此次地震,给宜宾市提前14秒预警。”看来,此次地震不是预测到,而是预警到,所以发出的不是地震预报,而是地震预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