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南丝路53丨从原生古道到转型古道②
封面新闻记者 李贵平 文/图
横断山东部边缘的川滇古道,是极为险峻的漫漫之途。云南本来产盐,但滇东北的昭通、曲靖地区距云南盐产地道路险远,严重缺盐,历史上主要靠自贡富荣盐场和乐山犍为盐场的食盐接济。
川盐入滇的路线主要有3条:一是乌撒入蜀旧路线,即叙永—毕节—威宁—宣威,再从宣威至沾益、富源等地;二是沿着“五尺道”路线,即宜宾—珙县—高县—筠连—盐津—豆沙关—大关—昭通—鲁甸—曲靖;三是“闰盐古道”,以四川盐源为中心,经西昌、攀枝花、木里到达云南宁蒗、永胜、华坪、丽江。
这条驿道在古盐道上,洒满了一路珍珠:名镇、古桥、古驿站、古牌坊、传说故事,名人轶事不胜枚举。有川盐第一滩贡井艾叶滩,有百年古刹天池寺,有蜚声中外的城中瀑布奇观贡井平桥瀑布,还有千年古镇仙市等。
横断七脉,山高水急,很多地方几乎没有什么平地,无论从哪一条河谷或者哪一座山脉纵向切割,两边的山水形态都可能截然不同。这样的地理结构,在古代社会有可能成为流民和少数民族避难的场所。横穿这些河流的时候,人们都只能依靠栈道和溜索。
多次踏勘滇藏川大三角的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保亚,对“横断山,路难行”有切身体会。
年夏,当时在云南大学执教的青年教师陈保亚,和另外5位同行一道去寻找传说中的茶马古道,线路是从中甸、昌都、康定再回到中甸,形成一个大三角,其间冒着生命危险,徒步多公里,翻越几十座米以上的雪山,跨越金沙江、怒江、澜沧江等50多条激流险滩,收集记录滇藏川大三角地带语言文化、地理风俗等近百万字资料,拍下多张纪实照片,录存上百盘民间故事和方言的磁带……他们终于也是第一次发现,在横断山脉的高山深谷间,东奔西走、南来北往,流动不息,形成了一条延续上千年的茶马古道。他们六人,也被称为“茶马古道六君子”(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