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宜宾珙县五举措成功创建全省民族团

珙县于年积极争创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按照“三年分三个阶段”的方式,坚持“示范共创、文化共荣、民生共享、经济共强、社会共治”五大理念,大力实施“十一大重点工程”,深入开展“九进”活动,不断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实现“凝聚合力、增进认同、脱贫奔康、推动发展、促进和谐”。

一、坚持示范共创,凝聚合力抓落实

成立由县委书记和县长任创建工作领导组组长的“双组长”工作领导机构,统筹推进示范创建各项工作。全县各级各部门联动,共同推进创建工作。坚持把创建工作列入全县“十三五”规划、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制定印发《关于创建四川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的实施意见》《珙县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领导小组工作规则》等工作措施,为推进创建工作提供制度保障。坚持把创建工作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累计投入3.8亿元实施民族团结示范项目20余个,凤凰村等3个村获批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王武寨民族学校等3个集体分别被命名为四川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医院和示范宗教场所,4人被表彰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

二、坚持文化共荣,增进认同强团结

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全县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创新构建一馆、一校、一园、一桥、一基地“五个一”教育实践体系,成功承办中宣部第78场“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活动,全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题培训会来珙学习经验。深化文化名县建设,农民文化理事会机制建设荣获国家第三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优秀示范项目,《亚罗卡得罗》《梨园梦》《苗蓝》等以苗族文化元素为题材的作品分获全国、四川省金奖,“越看越好看”广场舞大赛获省冠军和最佳人气奖,《老师您好》入选全国第五批少儿原创歌曲,《婚囍中国--僰人》纪录片在美国纽约时代广场滚动播出,珙县麦秆画被白俄罗斯国家图书馆永久馆藏。加大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积极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宣传月、周、日活动,每年举办苗族花山节、芦笙文化节等大型群众文化活动和各类民族政策、民族法律法规、民族文化礼仪等培训,着力营造民族团结的浓厚氛围。大力传承革命传统,累计投入余万元,做好革命历史资料收集整理、革命遗址保护和开发等工作,并组织开展集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地方党史教育为一体的革命历史教育,引导各族群众重温革命历史,不忘光荣传统。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少数民族古籍的保护、抢救、整理和研究,修编完善《珙县苗族民间故事集》《珙县苗族志》《四川珙县苗族蜡染图谱》等古籍书目,国家级非遗项目苗族蜡染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

三、坚持民生共享,精准扶贫奔小康

珙县始终坚持把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确保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一道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举全县之力、集全民之智、聚万众之心,成功实现了60个贫困村退出、户人贫困人口脱贫,于年4月经省政府批准退出贫困县序列。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累计投入2亿元实施教育项目个,全县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义务教育入学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中职毕业生就业率分别达84.98%、%、90.79%、97.92%,年本科上线人,上罗中学校获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称号,四川省唯一一个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工作室“四川省李敏名师工作室”在珙县挂牌。纵深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完成村卫生室达标建设,洛表镇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建成投用,上罗镇县域医疗次中心建设正在加速推进,医院、医院成功创建“医院”。大力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创新实施的农村老人“四方合约”“一核多点”养老模式入选国家民政部、财政部全国典型案例。大力实施就业行动,城镇新增就业人,失业人员再就业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

四、坚持经济共强,立足发展夯基础

大力实施“产业发展双轮驱动”战略,煤炭、陶瓷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综合能源、绿色建材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全县森林资源覆盖率、林木绿化率、国土绿化率分别为52.34%、52.12%、68%,龙茶花海、官帽山林海等4个森林康养基地入选第三批四川省森林康养基地。深入实施“百亿交通大会战”,累计投入20余亿元,大力实施县、乡、村道改善提升、村社道路硬化、渡改桥及农村公路生命防护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全县村、社通达率、通村硬化率均为%;宜威高速公路、S巡场至玉和等四条省道升级改造快速推进。加大农村饮水工程建设力度,累计投入5万元,实施农村集中供水工程10个、分散供水工程个,全县农村集中工程供水率、自来水普及率、水质达标率分别为85.1%、75.2%、%。全力实施“煤改气”“煤改电”工程,全县13个乡镇居民用上清洁燃气能源,用电覆盖率达%。全面实施“宽带乡村”、电子政务、光纤入户、应急广播等工程,所有乡镇、村网络全通,4G信号覆盖率高于90%。

五、坚持社会共治,依法办事促和谐

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创建构建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四治融合”的社会治理新路径,确保各族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断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认真落实民族宗教“三级责任两级网络”工作体系,全县13个乡镇均配备统战委员,所有村、社区均确定支部书记作为统战民宗工作信息员。拓宽少数民族干部培养渠道,探索招录本地主体少数民族,加大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使用力度,目前全县有副科级以上少数民族领导干部18名。加强少数民族代表人士培养,建立县级领导联系少数民族代表人士制度。坚持把把民族宗教政策和法律法规宣传纳入全县普法教育范畴,组织拍摄普法宣传微电影《斗“赖”记》、微动漫《执行那些事儿》、创作戏剧小品《法在身边》,在宗教活动场所开展国旗、宪法和政策法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五进五促”活动,大力营造民族团结进步的良好氛围,积极构建健康和谐的宗教关系,促进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社会和谐。

珙县团结全县43万各族群众,积极应对严峻复杂的疫情形势、艰巨繁重的重建任务和前所未有的经济下行压力,基本实现灾后重建“一年基本完成、两年全面完成”的总体目标,夺取了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年,预计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亿元,增长4.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增长15.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增长10.5%,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全县各族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年,珙县被省委宣传部、省委统战部、省民宗委命名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为推进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贡献珙县力量。

(珙县县委统战部唐浩)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21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