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珙县老产业新技术蚕桑编织乡村振兴新

四川在线消息(侯晓梅宜宾频道曹洋)6月14日,刚把今年第一批多元茧款放进兜里,宜宾市珙县孝儿镇宝山村脱贫蚕农周文彬和妻子便急忙给自家标准化蚕棚进行消毒工作,从共育室“接”来新一批蚕宝宝。

据统计,在珙县,像周文彬家一样养蚕人超过2万户,借助现代生产技术,当地的蚕桑养殖走上智能化道路,原本不起眼的蚕虫成为当地农户增收致富的“法宝”。

提高养蚕科技化水平巩固脱贫成果

作为宝山村小蚕共育大户,宝山村村支书王祥兵见证了当地蚕桑产业的发展。用他的话说就是:“单产越来越高、单价越来越高,大家的收入也越来越高。”

目前,珙县构建起“公司+蚕茧站+共育室+蚕农”的专业化技术服务体系,推进小蚕饲养共育化、大蚕饲养省力化、方格上蔟自动化的现代蚕业生产流程。其中,小蚕共育对蚕茧的产量和质量起决定性作用。王祥兵告诉记者,村里15家小蚕共育室,每年可共育蚕种张。他家的共育室今年计划共育张蚕种,满足村里60多户蚕农的需求,是一笔不菲的收入。而根据珙县现行的方案,每张蚕种若产茧超过35千克,超过的数量每千克可奖励5元。

“不要小看5元,现在共育化水平高,每张蚕的平均产量有55公斤,一张蚕种就能赚多块钱。”今年2月,珙县就对28名单产高的星级小蚕共育员进行表彰,奖励近12万元奖金。

小蚕共育还为当地群众带来更多的就业增收途径。王祥兵家常年雇用五六名工人采摘桑叶、喂食小蚕等。脱贫户周文彬就是其中一员,“工种简单、工期固定、收入稳定,共育一批蚕有块钱,每年收入也有七八千。”

养蚕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调动了蚕农推广、利用现代蚕桑技术的积极性。短短五年时间宝山村养蚕数量从多张增加到如今的张,桑园面积也由亩拓宽到目前的亩,成为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年被命名为“四川省乡村振兴示范村”。

智慧养蚕公正透明蚕农喜笑颜开

除了技术水平提高蚕茧的质量和产量,珙县还创新建设智慧蚕桑科管系统,不仅让蚕农感受到公平,还使茧站的工作流程更加系统化,有迹可循。

据业内人士介绍,此前蚕桑产业存在产业信息化管理水平相对落后,蚕农管理、生产指导、蚕茧收购等环节多依靠传统人工完成,“不利于产业的发展壮大。”

为解决这类问题,去年起,珙县在全县推行智慧蚕桑·蚕茧丝绸综合管理系统,从蚕农档案信息、智能化蚕茧收购、茧款即时支付、蚕农及共育员的生产技术指导等九大板块进行智能化管理。

智慧系统的使用提高了茧站收茧的工作效率。孝儿镇茧站工作人员周文艳告诉记者,从蚕农到共育室领取蚕种开始系统便进行建档,一户一卡,一户一信息。“谁家的蚕茧要成熟了茧站都会提前知晓并进行预约,这样就避免茧站拥堵。”周文艳说。

智慧收茧还让蚕农感受到了公平,更加安心。在孝儿茧站,每到蚕茧成熟的季节每天都能看到蚕农们开着三轮车、摩托车售茧。称重、抽小样检验,仪评收茧……每个过程都同步在茧站大屏幕上,蚕农们一目了然就能看到蚕茧的重量、含水率、色泽、单价、金额等信息。龙窝村村民王寿银回忆,以前收茧全靠工作人员对茧的质量进行评判然后定价,有时候会觉得不公平,“现在啥子都很清楚。”

据统计,去年,珙县桑园面积近23万亩,发放蚕种23.78万张,综合产值达28.26亿元。珙县相关负责人表示,蚕桑正成为当地支柱产业,当地正依托特色蚕桑产业优势,积极探索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发展路子,拉长蚕桑产业链,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用一根根细细蚕丝“编织”出乡村振兴的美好蓝图。

内容来源丨四川在线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zl/7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