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今云南省文山州的丘北县境内有这样一群特别的妇女,她们的服饰十分独特,头戴套头,形似鸡冠,当地人称之为“冲天帽”、“鸡冠帽”,其帽周围各种颜色的小彩珠和海贝整齐排列,并配以银器、骨质饰物等。4-5厘米左右宽的帽带从头顶至下颚,帽带两侧窜有白色的带横齿的海贝,衣服宽腰大袖,前襟过膝、胸襟上绣有美丽的彩色花纹图案。前面配有一块与衣尾同长的围腰,绣花围腰长15-20厘米,肩挎有红线球的背袋。这些穿着特别民族装束的妇女被其他民族成为“海巴族”、“伯族”,但他们却自称“锅泼”、“僰族”。僰族是中华民族中一支非常古老的民族,他们的先祖是夏朝遗民,商朝的战俘,后跟随周武王伐纣,立下赫赫战功,被周王封为僰侯,并在四川宜宾建立了僰侯国。由于僰人地处西南,是中原通往东南亚的门户,他们将中原的商品销往阿富汗、印度等地,逐渐开辟出了一条“南方丝绸之路”,这比汉武帝开通的北方丝绸之路至少早了2个世纪。随着汉武帝对西南夷的开发,僰人开始向周边地区拓展,由此形成了三大流域支系,即以四川珙县为中心的南广河流域支系、以云南横江流域为中心的横江支系和以贵州南盘江流域为中心的南盘江支系。此时的僰人已从原来的游牧民族发展成为一个非常发达的农耕民族,培育出了许多人们广泛食用的农产品,如稻谷、玉米、高粱、豆类、茄子等,由此可见,他们的农耕文化十分丰富。僰人不仅勤劳、善于经商,而且英勇善战。由于僰人栖身于荒野荆棘之中,有“披荆斩棘之誉”,所以秉性刚直,暴烈强悍,虽能与周边民族和平共处,却为历代王朝统治者所不容,被认为“判服无常”,常被排挤和镇压。公元1世纪,益州僰人首领若豆、孟迁起义,反抗王莽暴政,王莽3次派兵20多万镇压僰人,并把若豆、孟迁列为不赦之人。明王朝推行土地归流政策,官府欺压百姓,僰人纷纷据山为王,与明王朝展开了长达多年的战争。到明万历年间,焚人的势力范围已缩小到以庥塘坝为中心的南广河流域。明神宗万历元年三月,四川巡抚曾省吾调集14万大军,以刘显为总兵,对宜宾南部山区的焚人进行了规模空前的围剿。明军用诱降的方法捕捉了僰人首领阿苟,并先后攻克了僰人的凌霄城、堵堵寨,最终乘僰人农历9月9日的赛神节喝得酩酊大醉之际攻破九丝城,就此荡平了被朝廷认为“负隅称乱,历三百余年”之久的“都蛮”。九丝城之战后,明朝又再次搜捕藏匿深山的造反僰人,而被“招安”的人也被屠杀殆尽,至此“都蛮尽灭”。此后再没有僰人的任何活动,不再见于以后的历史记述中,僰人像沙漠中的水滴一样消失了。有人说,僰人被杀绝了;也有人说,僰人被泯灭在其他民族中,被其他族同化了。直到年后,僰人才重回人们的视线,而令他们再次成为焦点的是他们一个奇特的习俗:悬棺葬俗。僰人相信,人死后的棺椁只有脱离土壤和大地,灵魂才能顺利进入天堂,因此他们通过索道法、栈道法、支架法、水位法4种方式进行自然洞穴葬、人工凿穴葬、人工悬棺葬。僰人的这一神奇葬俗源于何时,已无从考证,专家推测至少有年以上的历史。从僰人的历史以及其神秘独特的丧葬形式,让我们认识到:僰族就像一个没有母亲的孩子,在历史的滚滚潮流中,失去了自己的名字和迁徙的记忆,而唯一没有失去的是流动在血液里的坚韧和顽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zl/69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