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强
他总是默诵《沁园春·雪》,手边的摆件刻着它,他说这是伟人写下;他喜欢《我和我的祖国》,开心时就会哼唱,他说有国才有家;他桌上放着牛顿摆,困惑时就摆弄一下,他说崇拜科学家;他个子不高,嗓门不小,一头短发,微笑总在眉梢;如果你要和他说:刘志强,你现在是集团公司的杰出青年啦!他一定会说:没啥,可不能忘了咱也是山里娃。
01
自强者胜
从重庆的山里,到四川大学的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专业,再到工厂,刘志强一路走来看似水到渠成,实则格外艰辛。山城重庆从来不缺山,更不缺山里娃。一到晚上,大山里星星点点的灯火就和天上的星星连成一片,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山,他的家就是这片星火中的一盏。苦难的岁月打败不了他,刘志强凭借着顽强的毅力,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理想的大学。
川大求学
入学后急需解决的就是读书的费用问题,虽出身贫寒却从未向苦难低头的他,用行动宣告着什么是自立自强。他省吃俭用,在课上拼命提高学习效率,课下抽出尽可能多的时间勤工俭学。当同学已经进入睡梦时,他常常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来,开始自己的课后学习。为了争取被勤工俭学花费的时间,他不得不经常学习到深夜。在校期间,他多次获得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不仅自给自足,还能稍微贴补家用。大学四年,他以专业第三名的优异成绩毕业,并保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
勤俭成为了他的习惯,刚参加工作时,穿的那双不到一百元的鞋子,已经穿了两年,修了又修。
在校荣誉(左右滑动查看)
年入职,他来到了研发中心,从事索类火工品的设计工作。专业跨度大,专业知识要从头学起,他积极地向前辈请教;工程经验少,他就理论结合实践,走进现场虚心地向一线学习;工作思路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时常探访、挑灯夜读。经过了几年的学习和积累,他不断地战胜困难,把自己锤炼成了一名可以独当一面的技术人员。
索类产品的研制需要一定数量的试验支撑,所以要花费大量时间在现场。为了技术文件的及时下发和自己专业知识的学习,他曾经创下年度加班总时长超过小时的记录,相当于一年多了一百三十七个工作日。他也曾多次因为重要任务,加班太晚而睡在办公室。凭借着扎实的作风、谦虚的态度、勤奋的精神,他很快地获得了同事的认可、各兄弟单位的好评。
生活照
02
自胜者强
工作顺利后的他本应该心满意足,但是不知为什么他总会梦到大山,梦到夜里黑黢黢的大山上星星点点的灯火。那些灯火看起来离夜空那么近,夜空那么广阔,但是那些灯火却只属于大山。
年的一天,领导来问他“敢不敢到贫困村挂帅扶贫?”每每回忆起当时的心情,刘志强这样回答道:“当时我的心里立马就犯了嘀咕,以前是读书和科研生产,这次可是当村官扶贫,差的可不是一点半点,要是给搞砸了可咋办?”是走出舒适圈突破自己、战胜自己,还是安安稳稳地干好本职工作;一边是未卜的前路,一边是光明的前途,这是一个似乎并不艰难的抉择,但是他却选择了看起来更加荆棘的那条路。就这样,他开启了自己在宜宾珙县中心村的扶贫经历。
在宜宾珙县扶贫初到中心村,刘志强面临的困难可想而知,每次他想要开展工作时,迎来的是村民们对这个“外来秀才”怀疑的眼神。他委屈过、不理解过、但是从未放弃过,为了让村民们放下戒备心理,他主动与村民们攀谈、喝茶、唠家常,把自己变成村里人。慢慢地,村民们不再对他怀有敌意,而是把他当作子侄,这帮助他顺利地摸清了村里的情况,抓住了穷根。
扶贫先扶志,眼看安于贫困的心理正在村民中蔓延,刘志强急在心里。他结合自己走出大山的经历,为村民描绘下了美好生活的愿景;通过闲聊潜移默化地宣传党和国家的政策,激励了大家战胜贫穷的信心。事实证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会永远存在人的内心当中,只要给他们希望和方向,便会唤起无穷的力量。在刘志强的带动下,村民们充满希望、干劲十足。
人心有了,另一个难题就是方向。刘志强深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扶贫要想取得根本性的胜利,必须给全村的产业发展找到出路。
中心村以农业为主,村里有一定的桑蚕养殖基础和食用菌种植基础,苦于无法形成产业,发展举步维艰。刘志强因地制宜,三顾茅庐请来了当地食用菌种植的“土专家”,对整个产品链进行重新规划,由原来单一品种发展成多品种等级发展。为了方便工作,他吃住在村民家里,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