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讯
近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公布了年度先进会员单位和优秀非遗传承人、非遗传承人薪传奖、非遗传承人优秀实践奖,珙县再获佳绩。
年度先进会员单位
珙县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入选。
年度优秀非遗传承人奖
李达彬李氏正骨术代表性传承人
李德芬珙县麦秆画代表性传承人
熊宗会珙县苗族蜡染代表性传承人
年度非遗传承人优秀实践奖
黄诚上罗黄氏老笋干代表性传承人
杨武岭苗族古乐器过山号代表性传承人
年度优秀非遗传承人奖
李氏正骨术李达彬
李达彬,正骨技艺第四代传承人,宜宾市李氏正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年毕业于成都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业。自幼受到老一辈悬壶济世思想的熏陶,跟随父亲李发科学习正骨术,在父亲李发科亲传秘授和严格训导下,继承了李氏正骨术的精髓,从实践中细心领悟并娴熟、完整地掌握了祖传李氏正骨术。擅长手法整复加小夹板外固定治疗骨折、脱位及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等,具有丰富的骨伤临床经验。
“李氏正骨术”源于清朝光绪年间,以“筋骨并重、动静结合”疗法,融少林武功与此正骨医术于一身,后传与珙县巡场李氏祖人李国廷,经李氏后人李发科、李达彬等代代相传,至今已愈百年。李氏正骨手法以“骨折、脱位的瞬间复位法”为主,辅以祖传秘方内服和外用药,救治了无数患者,在中医骨科学界独树一帜。年12月,珙县“李氏正骨术”被列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珙县麦秆画李德芬
李德芬,珙县洛表人,珙县麦秆画市级传承人、省级民间工艺美术大师。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珙县麦秆画第六代传人李德芬就在祖父辈口手相传带领下在珙县洛表镇农村以麦草为原料制作各种生活用品和工艺品在洛表街上摆摊销售。年,李德芬、白高永夫妇又创立麦秆画慧多作坊,在传承珙县麦秆画传统制作技艺的基础上大胆创新,结合本土文化特色,吸收了国画、版画、剪纸、浮雕等众多现代艺术品的表现手法来表现珙县麦秆画的高雅品味和东方文明的独特艺术魅力。
麦秆画是汉族独有的特色工艺品之一,民间剪贴画的一种,其作为皇家贡品始于隋唐时代。麦秆画工艺源于古代僰人(都掌蛮)在秦汉时期的发现和发明,在珙县一带民间流传已有近年的历史。古代僰人最开始将其编织或绘制成花鸟、动物图案,用于辟邪、祈求来年丰收以及家居装饰。年,珙县麦秆画列入第五批宜宾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年,珙县手工麦秆画入选“四川优秀旅游工艺品”。年,珙县麦秆画应邀参加在白俄罗斯国家图书馆开幕的“廊上之约:聚会传统——中白民间艺术精品展”,两幅作品“送福”“洁美”被视为中白友谊象征。
珙县苗族蜡染熊宗会
熊宗会,珙县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珙县苗族文化研究会理事,珙县苗族蜡染技艺传承人,专业从事苗族蜡染传承、传习、刺绣和蜡染服饰制作。立足于现在的审美观,熊宗会在蜡染中更多地使用细腻的线条,让图案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其所制作的蜡染产品深受人们喜爱。
珙县蜡染在四川苗族蜡染中独树一帜。它的主要特点是图案精美,结构严谨,线条流畅。图案重于写实,点线结合,疏密相间,既夸张又有人情味。色彩以蓝白为主,红、绿搭配,点缀少量彩绣,清新如淡云,又有蓝天的映衬;明快如高山,兼得流水的旋律;古朴中包含粗犷,简略中蕴藏典雅,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
年度非遗传承人优秀实践奖
上罗黄氏老笋干黄诚
黄诚,四川珙县上罗镇人。宜宾市优秀农民工,珙县“劳动模范”,为黄氏老笋干第七代传承人。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黄诚积极发展竹产业,目前,竹林湾农家乐已投入运营,正在筹建竹康养基地和竹林人家,带动更多返乡农民工共同创业,走出一条由小变大,由穷变富,由弱到强的乡村振兴返乡创业之路。
“黄氏笋干”起源于明末清初,由黄氏家族创制,距今已有多年历史。黄氏笋干祖传工艺烤制,以其皮黄酥脆、外焦里嫩、久放长存而远近闻名,黄氏老笋干制作技艺,是川南烤笋精髓所在。黄氏老笋干以其色泽亮丽,香味浓郁,口感香脆,开胃健脾收获无数好评。
苗族古乐器过山号杨武岭
杨武岭,珙县上罗镇人,珙县县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苗族古乐器过山号传承人。
过山号是苗族历史悠久、流传广泛、技巧丰富、表现力较强的民间吹管乐器,它声音低沉浑厚、气势宏大,是广大苗族同胞喜爱的民间乐器之一,广泛应用于苗族祭祀活动和重大喜庆节日庆典中,在吹奏过程中,常常用芦笙和牛皮鼓来伴奏,因为芦笙可以“托腔送韵”,牛皮鼓可以“强弱节奏”,使乐曲更加完整、融合、流畅、舒展、优美。
来源:珙县发布珙县文旅网络综合
编辑:张荩予刘洪利钟巡
审稿:范玉洪
作者/来源:珙县文旅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