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珙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根本方向,以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为有力抓手,不断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蓬勃发展。
一是挖掘苗族非遗资源,促进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珙县始终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非遗保护方针,深入挖掘全县非遗资源,尤其注重对濒危的苗族非遗的挖掘、传承和保护,使苗族丰富多彩的文化得以延续发展,促进了珙县各少数民族文化多元共生、协同发展,助力民族团结示范县创建工作不断深化。截至年6月底,全县共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其中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38项;有省、市、县各级代表性传承人名,其中苗族传承人51名。
二是注重苗族非遗传承,打造民族团结文化阵地。自年以来,珙县不断加大对非遗保护传承的人力、物力及财力的投入,于今年建成目前国内面积最大的苗族蜡染文化展示专题馆——珙县苗族蜡染技艺传承保护发展中心。全县建立了各类传习基地25处,建成非遗体验中心5个,建成“非遗童学”总馆1处、分馆7处,每年开展非遗童学活动6次,惠及少年儿童余人次,进一步健全珙县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的阵地载体,助力珙县优秀的苗族非遗在传承中发展。
三是聚焦苗族非遗创新,丰富民族团结活动载体。为促进珙县苗族非遗的传承与振兴,珙县根据各乡镇苗族人口聚居特点,组织学生开展苗族语言文字、苗族器乐、苗族古歌等文化培训活动,让丰富多彩的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家庭,真正做到民族文化共享、民族团结共抓。同时,不断在非遗基础上开展非遗衍生艺术品的研发制作,让非遗特色商品走向市场,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作出了有效探索,进一步凝聚各族人民的发展信心,助力民族地区乡村全面振兴。
四是加强苗族非遗交流,助力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建设。珙县坚持与时俱进、守正出新,根据工作需要不断调整领导机构、细化实施方案,厘清体制机制,着力构建布局合理、内容丰富的苗族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雏形,形成“点、线、面、网”的非遗生态圈,纵向积极邀请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开展指导工作,横向不断加强与周边区县交流学习,取长补短,为建成苗族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