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村民提供业务培训,提升种植水平。记者何东摄
年,珙县罗渡苗族乡王武寨村的贫困户刘付华靠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告别了20多年的老房子带来的“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的窘迫,为公司代养20头牛,获得了两万元的收入。近年来,在珙县生活发生变化的不止刘付华一家,还有近3.6万贫困人口。
精准施策脱贫指令统揽全局
珙县黄柏村的胡大军去年产业发展的好,被评为了‘奋进奔康户’,得了奖励金元,今年养殖规模扩大,又得了元奖励。该村第一书记李春洪表示,贫困户“你追我赶”发展产业,这种情况的形成源于年,当地试点发起的“奖励式”帮扶法,将帮扶单位以前用于慰问的资金通过考核奖励的形式发放,大力鼓励支持贫困户发展养殖业、种植业和外出务工,并根据贫困户家庭年终家庭人均纯收入情况评选出积极脱贫户、诚实劳动户、勤劳致富户、奋进奔康户。
一系列脱贫攻坚保障机制,每年一个指导性文件,在“脱贫指令”的引领下,珙县上万名党员干部冲在第一线、干在最前列。在珙县上罗镇代家村,在村党支部书记史进洪带领下,代家村从过去远近闻名没有姑娘愿意嫁过去的贫困村,变成了小伙子个个都炙手可热的“富裕村”,人均纯收入超过两万元。
缺啥补啥条条道路打牢脱贫地基
冬日的暖阳照进珙县上罗镇汪家村,正在修建桑枝的贫困户罗光云对当地基础设施的改善十分满意。在易地扶贫搬迁的进程中,珙县始终注重因户施策,坚持选址安全与可持续发展一并考虑,靠园区、景区、产业基地安置。
珙县扶贫开发局局长杨勇说,“十三五”期间,珙县统筹运用危旧房改造、地质灾害避让、土地增减挂钩等政策,大力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全县累计完成易地扶贫搬迁住房建设户人,已脱贫户均住上安全住房。十三五期间,全县共完成公里农村联网断头路、旅游路和产业路,实现了建制村%通硬化路和%通客车。
产业“造血”做强脱贫支撑
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前,珙县高罗村村民汤华燕的主要收入来自传统种养业,并四处打零工,日子过得十分艰辛。高罗村被确定为省信访局定点帮扶村后,在驻村干部的帮扶下,他发展起了蚕桑业,年收入超过4万元。今年虽然受到疫情影响,单价下跌,但是蚕茧质量和产量双提升。
产业发展是贫困村脱贫奔小康的必由之路,也是贫困户实现持续增收有的必要保证。杨勇说,近年来,珙县采取“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党支部+村级集体公司+贫困户”等模式,让产业发展活起来,村民腰包鼓起来。
在原有的蚕桑、茶叶基础上,珙县强力推进生猪“双百万”项目,孝儿镇黄柏村20户贫困户通过入股、整合扶贫资金50万元用于温氏合作家庭农场建设,年代养费收入达到40万元,贫困户保底分红达到元以上;珙泉镇中心村通过合作社流转了余亩土地,带领村民种植柠檬,为本地的村民增加了不少收入;在上罗镇育贤村,依托石板溪大鲵养殖基地,全村有48户贫困户加入了专合社,在专合社的带领下,育贤村成功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还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村民人均年收入超过一万元。(记者何东)
(责任编辑甘科)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