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水土孕育一方瑰宝。珙县地形南高北低,位于其南部的曹营镇水稻种植基地,海拔米左右,这里山峰耸峙、林木葱郁,水质好,光照充足,独特的地形、土壤和气候环境,再加上这里水稻生长周期比常规长(30—45天),经省农科院检测,泥土中富含矿物质元素锌、硒等,认为这里发展高山水稻得天独厚。事实上也是如此,这里的稻米久负盛名,外形籽粒饱满,米粒大小均匀、色泽晶莹剔透,做成米饭不仅好吃,而且营养丰富、米香四溢,深受消费者欢迎,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并获准使用绿色食品标志。
珙县南部山区的地形地貌(局部)
“出门就爬坡,山高石头多”是珙县山区的现实写照。这里石漠化突出、水土流失严重。种粮赚钱过去几乎是连想都不敢想的事,但今天不一样了。“按目前每亩收稻谷斤(1.8元/斤)计算,签订单合同后每亩收入可达元。但采用传统方式耕作的话,每亩产值在——元之间,且还要看‘天老爷’脸色,算上农资和人工投入这些后就所剩无几了。”珙县曹营镇飞龙村村民左国伟说:“其实当地农民也很矛盾,种,收益不大,而且琐碎的农活还把人拴住;不种,土地浪费了可惜,还要被人说,面子上也挂不住。转机出现在与村供销社签了订单后,我们就按村供销社要求种,其他啥也不管,年底一算账,效益比传统方式好得多,加上土地租金、务工收益和入股分红等这些每亩有上千元收入。也可以不种,把土地租给村供销社即可,每年就收点土地流转金(当前是元/亩),虽说收入少了,但这样人就可以被解放出来,放手外出务工或是从事其他工作,收入比呆在老家种地强。”
“种什么?”“怎么种?”以往农民都是凭直觉或参考他人的做法来种。然而,由于大多数农民对市场行情把握不准,或是“天老爷”不给力,辛辛苦苦一年但效益甚微甚至入不敷出。为改变这种被动局面,促进农村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珙县采取恢复和重建基层供销合作组织(乡级和村级供销社)等举措,培育带动农村产业和集体经济发展的平台和阵地。目前,全县各村均已成立供销社,其中96%的供销社由村党支部书记兼任负责人,其他村干部和村里的能人担任理事会、监事会成员或股东。此外,为解决该经营主体的启动资金,珙县还统筹安排了.3万元资金。另外,还出台实施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方案,推广了14个农业保险险种,涵盖了肉牛、蚕桑、茶叶、水果等23个农产品种类。这些举措为农产品生产和增强抵御风险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年上半年,全县农业产业获得了1.15亿元的风险保障金,理赔金额达.28万元,极大地保障了农民利益。
珙县南部山区的梯田(局部)
“传统方式是每家每户各种各样,地块分散,品种不一。刚开始实施订单农业时,由于参与农户不多,我们企业服务了东家又跑西家,成本高不说还存在风险——就是稻农使用的农药不统一,一旦药残超标就会影响稻米销售。”飞龙村供销社负责人余水说。“刚推进订单农业时,农民对订单农业并不认可。”他挨家挨户上门争取农户签约或动员其将土地租给村供销社发展,但效果并不理想。当看到签订合同的村民都赚到了钱,稻农才纷纷加入进来。随着村供销社种稻的面积扩大,育秧、栽插、施肥、管理、收割、晾晒、仓储、收购等环节的集中度就越高,原来的边界埂坎拆除后,还增加了农田面积,半农机式推进,村集体投入成本更低,稻米品质稳定,土地利用价值更大。“现已带动了户农户,超过人参与订单农业,种植面积从最初的75亩增加到了2万亩,后续还将有更多的农户参与进来。”余水说。
珙县曹营镇飞龙村供销社生产的稻米
作为订单合同甲方的村供销社可以说是忙得不可开交:实施农资储备、供应、配送;组织科研院所的技术人员现场指导;对接和拓展市场;建设仓储集散中心,升级仓储设施设备;新建保温及智能控制钢板仓、加工车间、智能测温室、稻米深加工厂房和微电脑数控稻米加工厂等,积极推动农业生产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在稻谷收割后,村供销社转而规模化轮作或套种大豆、烟叶、蔬菜和养鱼虾等,比传统方式要增加一季庄稼的收入。余水说:“通过订单农业这个纽带,村供销社精心指导稻农耕作。从企业的角度看,能保障市场客户对稻米品质和数量的需求,实现双赢。此外,人工成本明显降低,现在一个人就可以管理30多亩农田。”余水说。
珙县曹营镇飞龙村供销社稻米仓库
目前,珙县订单农业的发展势头强劲。仅在年,曹营镇飞龙村供销社加工了余吨稻谷,销售了余吨大米,销售产值突破万元。同时,还为农户提供了免费农资、农技指导以及代加工、代储存、购销等服务。该村供销社目前正在申报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认证。除了稻谷外,玉米、高粱、紫苏、茶叶、蔬菜、水果等作物也纷纷加入进来。截至目前,珙县已成功创建了32个“三品一标”农产品,实现了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可追溯,保障了“舌尖上的安全”。年,珙县粮食产量达到了19.65万吨,培育了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带动了户农户增收万元,全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元。“接下来,珙县将继续加强基层供销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建设,广泛推广订单农业模式,因地制宜发展吻合市场的农产品。同时,进一步健全农民与新型主体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不断做大做强农村集体经济,提升农产品抵御风险能力,助力乡村振兴和促农增收。”珙县供销社党组书记张毅说。(王先元范祖其来源:珙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