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珙县产业腊么香供销社为农服务忙

走进珙县巡场镇金河社区供销社的腊肉生产基地,到处是一派繁忙景象:工作人员忙着腌肉、熏烤、分检和打包发货。现代化厂房里,一缸缸刚腌好的鲜肉摆放井然有序,熏烤腊肉车间烟雾缭绕,一堆似燃非燃的柴火正冒着缕缕青烟,屋子半空架子上悬挂着一排排蜡黄、油亮亮的腊肉,“嘀嗒,嘀嗒”的油珠不时掉落进火堆里,腾起一小团一小团滋滋响着的火苗,浓郁的腊肉香味扑面而来......

珙县巡场镇金河社区供销社腌制的鲜肉(熏烤前的程序)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腊肉是川南一带极具代表性的美食之一,历史悠久,名声远扬,也是当地人每年必备的年货。随着天气变冷、腊月临近,乡村似乎更忙碌了,杀年猪、装香肠、熏腊肉等,大家忙得不亦乐乎。腊肉似乎已成为这里衡量一项家庭富有和贤惠与否的“指标”。

回忆起小时候,“一家煮肉百家香”,腊肉的香味让人垂涎欲滴、久久难忘。这也是那时孩子们向往过年的一个原因。逢年过节,小伙子大多要带上腊肉“回后家”。过完年后,在许多离家返岗或是外出打工人的行囊和车后备厢里,总会被父母等亲人硬生生地塞了好多块腊肉——一边还说就是放置一两年也不会变质的,当然不变的还有浓浓的亲情和乡音。如同《舌尖上的中国》所描述的那样:“这是山的味道,风的味道,火的味道,也是时间的味道,人情的味道。这些味道,才下舌尖,又上心间,让我们几乎分不清哪一个是肉味,哪一种是情怀”。

珙县巡场镇金河社区供销社在熏烤腊肉前晾晒鲜肉

珙县肉类资源丰富。近年来,先后引进珙县温氏、亨博利等一批龙头企业,投资20亿元的“双百万头”生猪一体化项目(年繁育仔猪万头、出栏育肥猪万头以上)正有力推进。截至年底,已建成生猪养殖生产线条、发展能繁母牛代养户户,年出栏生猪50万头,年出栏肉牛2万头,跻身四川省生猪调出大县、全省肉牛标准化建设基地县。随着珙县畜牧产业快速发展,肉制品加工产业迎来发展的大好机遇。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和宜宾市供销社指导下,珙县供销社以郭满堂生态食品有限公司为龙头,全面整合当地畜禽养殖、腌腊肉制品、酱卤肉制品等的专合社和家庭农场,成立珙县巡场镇金河社区供销社,引领和助推该特色产业健康发展,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珙县巡场镇金河社区供销社刚熏烤出炉的腊肉

在珙县,名气最大的腊肉当数巡场镇金河社区的“郭满堂”公司,其之所以令人瞩目,是与其古老的制作工艺、繁琐的程序和独特风味密切相关。“郭满堂”腊肉迄今已有年的生产历史。其核心关键技术并未因厂房现代化而改变,仍然一直沿袭传统的手工制作方式。这也因此铸就了其独特魅力和极高的口碑声誉。金河社区供销社负责人郭志强介绍。“从原料到辅料的把控,从腌制、熏烤、检测等每一个环节都精益求精,不能有丝毫懈怠和马虎,这样做出来的腊肉才有儿时家乡的那种味道,而且搁上两年也不变味,同样色泽诱人,吃起来味道醇香,肥不腻口,瘦不塞牙”。

如今,珙县巡场镇金河社区供销社腊肉年产量、产值不断攀升,56名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20户曾经的贫困户因此摘“帽”并过上好日子。但供销人并未停下脚步,在疫情和全球经济下行的严竣形势下,继续稳步生产,全力拓展市场。同时苦练内功,夯实基础(修建厂房),加强员工业务培训。并积极组织各类技术人员下沉养殖一线,从源头抓质量,保供给,引导农户科学喂养,降低成本,增加养殖户效益。为扩大销路,紧跟时代步伐,新成立专门的电商公司,斥资招募知名网红,精心培育本土网红和电商人才,通过抖音快手京东等各大电商平台拓展市场,争创更大效益。

切好装盘的腊肉

“珙县巡场镇金河社区供销社‘郭满堂’腊肉现已开发腊猪肉、腊牛肉、腊板鸭、麻辣香肠、广味香肠等27项腌腊制品,成功争创5个知名品牌,产品远销东北、上海、山东和广东等地。今年已实现销售收入万元,并已初步形成以肉制品加工为核心并涵盖畜禽喂养、屠宰、产品加工、冷链物流、电商营销等的产业集群,接下来我们将继续把这道承载乡亲们多年美好记忆的特色食品做大做强,助推地方一二三产融合发展,造福家乡。”郭志强说。(王先元范祖其)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tx/26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