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四川新闻网」
吴诗华获奖
四川新闻网成都8月10日讯(记者胡旭阳实习生唐洁)6月28日,全国“两优一先”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为受表彰的个人和集体代表颁奖。在此次表彰大会中,宜宾市长宁县硐底司法所所长吴诗华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吴诗华,中共党员,扎根基层30余年,几十年如一日,始终坚守对党对人民的赤诚之心,走村入户、了解民情、调解纠纷、化解矛盾、法治宣传......用脚步丈量着与群众的距离,用初心测量着群众满意的温度,“把初心写进使命,把群众写进心里”,为硐底镇的和谐平安、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接受表彰后,吴诗华表示:“我将不辜负党组织的厚望,珍惜荣誉,永远听党话,跟党走,在基层治理和乡村振兴中充分发挥一名基层共产党员的带头作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人民群众的“贴心人”
一心为民治好群众“心病”
硐底镇地处长宁县、珙县的交界处,矿山资源丰富,企业和村民之间、村民和村民之间各种矛盾纠纷错综复杂,这俨然成了企业和村民的“心病”。“我是硐底的人,就要办好硐底人民的事。”为了治好这些“心病”,吴诗华不厌其烦地走进群众家中、田间地头,不分白昼黑夜的为群众解除这些“心事”“心病”,他穿破了十几双胶鞋,奔走在硐底镇的每一寸土地上。
至今,吴诗华指导调解矛盾纠纷余起,涉案金额余万元,防止群体性上访余人,预防民转刑案件79起,化解群体性械斗事件10起,纠纷调解成功率99%。
硐底镇成立了以吴诗华名字命名的“诗华调解室”。对群众来说,“诗华调解室”就好比一对一的法律专家“坐诊”。吴诗华工作中总结出的信心、真心、诚心、耐心、热心,脑勤、口勤、腿勤、手勤“五心四勤”工作法,成为当地调解纠纷的制胜法宝。近三年,“诗华调解室”共调解各类矛盾纠纷件,调解成功件,调解成功率达99.9%。
抚慰民心的“润滑剂”
排忧解难疏导百姓心中的“淤堵”
吴诗华始终把共产党人的初心扛在肩上,把干事的“责任心”、心中有民的“实干心”作为基层干部的“初心”,与人民群众心贴心的交流、事儿与事儿的交道,换位思考的体谅,感同身受的付出,真正做到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
年6月17日,长宁县发生6.0级地震。震后为疏通道路,将堆放在甲村中的废弃石料卖给某石料厂,该村8组村民知晓后,组织部分组员阻挠运输车辆,有村民声称:“谁也别想运走一块石头,否则,我们就撞死在这里!”一时间,引来众多围观群众,导致交通中断。经了解,该村村民认为石料为本村组集体资源,石料的处置权应该由他们自己做主。为尽快恢复交通,吴诗华立马赶到现场,给其中几名有威望的村民做工作。吴诗华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于法理辨析之下见大义,于民风村俗之中倡大美,传递善法良治,播种真善诚和。通过吴诗华的几番沟通交流,该组村民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行为,事件得以解决。
自地震发生后,吴诗华第一时间走村串户疏导群众情绪,想方设法帮助群众解决生活困难,调处涉灾矛盾纠纷20余起,调解金额达到余万元,有效地把各种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
法律和政策的“传播者”
保障邻里“权益”关心特殊人群
吴诗华将“做调解就是做好事”作为自己的名片,践行为民初心使命,强化公仆意识,从最困难的群众入手,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基层的困难事、群众的烦心事。
年5月1日上午,硐底镇戊村建卡贫困户李某向吴诗华求助,请他帮忙解决化粪池和排水管道占地问题。据了解,李某在改建原住危房后,准备修建化粪池,为此需要占用别人的土地,李某因此多次与邻居商量,李某邻居邓某觉得李某建化粪池影响周围环境,占用自己的土地也没有任何补偿,所以坚决不同意。吴诗华了解情况后,找到李某邻居邓某沟通协调,吴诗华分别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从情、理、法三个角度,宣传解释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再结合李某家实际情况,反反复复做邓某工作。在“吴式情理组合拳”下,最终邻居邓某决定将地无偿提供给李某修建化粪池和排水管道。
此外,帮教刑满释放人员、社区服刑人员等特殊人群,也贯穿于吴诗华的工作中。既要管,更要帮,吴诗华一直关心着辖区里的每一名特殊人员,勉励他们,帮助他们实现自立自新自强。
吴诗华辖区的刑满释放人员小廖入狱前在湖北省利川某煤矿上班,右手受伤被截除了指节,却没有得到赔偿。年,吴诗华了解情况后带着小廖远赴多公里外的湖北利川维权。在煤矿老板“少找麻烦,我让你们来得了,走不了!”的威胁下,吴诗华凭着对特殊人群的真情、服务群众的为民情怀,维权路虽艰辛,但吴诗华没有退缩。他们来回奔波于当地政府、司法所、人社局,饿了吃方便面,渴了喝矿泉水,最终经过多轮磋商,为小廖争取赔偿金6万余元。
58岁的吴诗华,因多年劳累身患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但他依然坚持战斗在基层一线,用他的敬业精神、用他的实际行动切实为民办实事,他用共产党员的担当,维护着一方和谐。
(图片来自省司法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