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珙县山村新农人让科技春风化雨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怎么样 http://pf.39.net/xwdt/150707/4651571.html

春回大地,万紫千红。在珙县乡村,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懂农业、知农村、爱农民但又迥异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祖辈们;他们以新的理念和现代农业技术为支撑,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为阵地,大胆探索,奋发图强,成为新形势下农村产业发展及农产品推广的“代言人”“科技范儿”。

彭政向相关人员介绍近期村里要种的农作物

“我在基层农技部门干了多年后因机构调整辞职,先后在成都、云南、重庆等地打过工,但我始终还是觉得把家乡产业发展起来才有出路。”珙县罗渡苗族乡天堂村供销合作社主任彭政说。由于这里土地瘠薄,产出低,投入大,看到村里大量劳动力外出,剩下的几乎全是老人和小孩,大片土地撂荒,甚至以前被人争得不可开交的好地也象被人遗忘了一样,有的已长起了齐腰深的野草和灌木。

珙县罗渡苗族乡天堂村自然条件差,山大沟深,土地石漠化突出,水土流失严重,靠天吃饭,到外打工成为当地人维持生计和致富增收的首选。如何改变家乡这种窘境,怎样发展家乡产业?这些难题总是萦绕于彭政的心头。他多次邀请省、市农科院和宜宾学院及县相关部门技术人员到村里来指导,自己亦反复实践,总结出要充分利用土地特别是“撂荒地”“冬闲地”落实“4+3”带状复合种植方式,增加土地复种或轮作指数。即:玉米、桑园、果园、高粱等4种农作物套种紫苏、大豆、马铃薯、红薯等,改进“宽窄行双套双”、“春种+秋种”和“稀植为密植”等3种种植方式,不与主粮争地并扩种特色农作物(如紫苏)从而实现增产增收,是一条优于传统耕作的路子。紫苏在珙县种植历史悠久,其适应性强,对土壤要求不高,在珙县的一些地区种植非常适合。

但最初的推广并不顺利。为鼓励农户种植,彭政加强与农户沟通,开坝坝会,现场会,总结交流会等。他逐户与村民签订紫苏保底价(6.50元/斤)订单收购合同,并根据市场行情酌情加价。天堂村村民牟泽宣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种了2亩,收获的时候一算账发现,“每亩紫苏卖了元,加上之前已收了一季玉米,亩产年收入超元”。据测算,这里的土地每亩年产紫苏斤以上,按订单保底价计算,仅利用冬闲地种紫苏一项,每亩就在原基础上增收元(以保底价计算),年实际是按10元/斤收购,而且紫苏市场行情看好,供不应求,还未开收就被各地厂家抢购。当年投入即实现收益,种紫苏的村民尝到了甜头,增加了信心。年村供销社共收购紫苏吨,产值达.80万元。参与种紫苏的农户大幅增加,珙县年种植面积预计超亩。

彭政亲手研发并获得的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用冬闲地种紫苏只是天堂村供销社其中的一项产业,该社还发展糯稻、脱毒马铃薯等,同样成效明显。每年年初,村供销社根据市场行情与农户签订保底价收购合同,组织村民流转和托管土地,购置种子、化肥、农药等农资并免费向社员发放,全程提供“繁、育、推、产、供、销”及农资配送、冷链物流和技术等的服务,因地制宜连片规模发展市场对路的农作物,并在保底价基础上酌情加价全部回收,全面保障种植户利益,惠农便农。为促进后续发展,村供销社还研发“露硒紫苏油”等系列新产品,延展产业链,不断提高农产品品质,防范市场风险。这样的方式既不增加农民种植成本,也使农产品产量、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村里有了集体经济收入,农民得到实惠。

省、市、县农业科技人员到珙县指导糯稻生产

“现代农业不再像父辈那样单靠人、单靠天,我觉得主要还得靠品种、靠科学、靠技术”。彭政说。截至目前,他已成功注册了16个商标,个人研发并成功申报了15项国家新型实用专利,所生产的紫苏、糯稻、玉米和脱毒马铃薯等被国家农业农村部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而且,他已成为全国农业新技术高级管理师,所创办的农民合作社跻身国家级示范社,村供销社下设的珙县露硒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于年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的赋能,有力助推了山村农业的发展,也增加了农产品的含“金”量,以前常见的农产品摇身变成了价廉物美的特色农产品,源源不断地运出大山,农民的脸上露出丰收的笑容。

天堂村供销社按订单合同到村民家中收购紫苏

与天堂村供销社引领农村产业发展不同的是,珙县巡场镇金河社区供销社结合实际研发腌腊制品,走出一条为农服务的新路。

作为全国个重点产煤县之一,珙县是典型的矿产资源县,工业占全县GDP比重长期高达2/3。但珙县一直极其重视“三农”工作,始终把助农增收摆在优先位置,并狠抓落实。以畜牧养殖为例。近年来先后引进落户温氏养猪、亨博利肉牛等一批龙头企业,迄今已建成生猪养殖生产线条、发展能繁母牛代养户户,年生猪出栏超50万头,肉牛出栏2万头,成功跻身四川省生猪调出大县和肉牛标准化建设基地县。

依托珙县郭满堂牧业专合社组建的以制作腌腊肉系列产品及销售为一体的巡场镇金河社区供销社。在负责人郭志强带领下,以本地土猪及家禽等为原料,生产腌腊肉等系列产品,勇于创新、大胆实践,历尽千辛,苦尽甘来,终于把一个生产工艺原始、设施简陋和销路曾经靠地摊式售卖的小作坊,通过改良工艺、更新设备、规范管理、招引和培训人才,终于建成一个集现代食品加工和年综合产值超万元的基层示范社。解决当地55名村民就业,务工人员人均年收入5万元以上。为了不断提升产品品质,拓宽市场,郭志强聘请四川大学、四川轻化工大学专家等到场指导,成功注册了2项商标,研发并成功申报实用新型专利17项,年实现产值万元(因疫情原因略有下降)。其中,电商销售额1万元,同比增长30%左右。产品现已销往全国各地,深受各地消费者青睐。随着该社产品科研成果不断取得突破,产能不断扩大,市场行情看好。金河社区供销社正在全力争取扩建厂房,力争年达到年产吨产能,为珙县现代农业及畜牧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该社股东何江,之前开过淘宝网店,曾在成都的一家网络公司上班。在外打拼多年觉得成效不大,他选择加盟巡场镇金河社区供销社,并在网上卖腊肉。这一卖,就收到了较好的效益。他旋即成立了电商公司,仅年,依靠电商就卖了1万元的腊肉。“以前觉得,不进体制、国企,好像就不如别人一样,现在不这样想了”。何江说,“在网上销售家乡的农产品,也同样很有价值”。

珙县巡场镇金河社区供销社正在熏烤的腊肉

珙县巡场镇金河社区供销社在“抖音”销售产品的截图

近年来,在珙县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和相关部门指导下,珙县大力发展蚕桑、茶叶、白酒、食用菌、腊肉、猪儿粑、娃娃鱼、豆腐干、牛肉、炒米糖、苗族蜡染、麦秆画、高山大米、面条、蜂糖等特色产业,收到了明显成效,形成了一道道美丽的风景线。先后组建了宣山柠檬、九叶青花椒、广通茶业等农民合作社个。其中,国家级示范社1个,省级示范社16个,市级示范社27个;被科技部授予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63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9家;成功创建“三品一标”农产品和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33个,有力带动了农民特别是脱贫群众实现稳定增收,村里也有了集体经济。同时,珙县农村电商也实现较快发展,不少珙县人在抖音、快手等网络平台玩出了新的名堂,通过他们所发布的作品,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珙县,购买“珙”字号农产品,不少种植户因此走上富裕路。据悉,年,珙县网上交易额超16亿元,粉丝量上万的“网上大V”和“网红”约20人,他们为宣传推广家乡的产品发挥了作用。(王先元范祖其)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tx/16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