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树
这种被称为“东方神木”的植物
自古就在珙州大地繁衍生息
千年栽桑养蚕史
孕育了源远流长的蚕桑文化
成就了珙县发展蚕桑的独特优势
珙县以“桑叶”为经
以“丝线”为纬
经天纬地
织出了“中国蚕桑之乡”的美誉
9月26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副所长、中国蚕学会常务副理事长李龙代表中国蚕学会向珙县授予“中国蚕桑之乡”荣誉牌。随后,双方举行座谈会,就现代蚕业发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国家蚕桑蚕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蚕学会理事长、西南大学家蚕基因组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鲁成,四川省农业农村厅二级巡视员胡强,珙县县委书记叶盛出席授牌仪式和座谈会。授牌仪式上,中国蚕学会相关负责人宣读了《中国蚕学会关于授予珙县“中国蚕桑之乡”称号的决定》,鲁成对珙县荣获“中国蚕桑之乡”称号表示祝贺,并希望珙县能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创新发展全县蚕桑产业,抓好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向集约化、规模化现代蚕业转型。叶盛对各位专家的到来表示欢迎,他表示,“中国蚕桑之乡”称号的授予,是对我县坚持发展蚕桑产业的充分肯定和鞭策、激励,这是我县蚕桑产业发展新的起点;同时,也希望各位专家一如既往的支持珙县蚕桑产业发展,为珙县由传统的栽桑养蚕向现代化科学养蚕发展及融合一二三产,进一步提升蚕业效益出谋划策。叶盛表示,我县将坚持把蚕桑产业作为现代山区特色高效农业发展的支柱产业,持续加强政策支持、强化科技支撑和机制创新,以提高蚕茧质量、实施基地建设、延伸产业链条、推动种养循环。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为主导方向,深入实施“”现代蚕业发展战略,力争年建设30万亩“蜀南桑海-僰道银珠”高标准绿色高效生态蚕桑基地。建成全国桑枝食用菌示范基地、桑蚕综合蚕业加工基地和蚕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示范园区,实现蚕业综合产值亿的发展目标。随后,与会专家围绕《珙县亿蚕桑产业强县振兴规划》、宜宾市蚕桑产业技术研究院研究课题进行交流发言。鲁成对《珙县亿蚕桑产业强县振兴规划》表示肯定,他表示,在蚕业发展中,制定完整规划是有必要的,设施标准化,技术先进化都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希望珙县进一步完善措施,制定长远规划,使一二三产业齐头并进,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用科学技术推动改革创新,探索新的生产方式。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副所长、中国蚕学会常务副理事长李龙在智能化、规模化、集约化等养蚕方面也为我县提出宝贵意见。我愿均尔丝化为寒者衣
一根根蚕丝一个个蚕茧
带动农民持续增收致富
近年来
珙县以蚕桑资源多元开发为突破
以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为抓手
全力推动蚕桑产业提质增效
取得了卓越的成效
正因如此
珙县又多了一个闪耀的名字
“中国蚕桑之乡”
中国蚕学会授予珙县“中国蚕桑之乡”称号,并表明将与珙县在蚕桑科研、成果推广和技术服务方面加强合作,支持珙县蚕桑产业特色高效发展。
一起来看看
珙县蚕桑发展概况
每年投入不低于万元珙县积极融入全市农业产业发展布局,结合实际坚持政企合作、农企抱团、三方共赢,科学谋划蚕桑产业发展定位,切实以产业发展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成立以县委书记为组长的现代蚕业产业化发展领导小组和由县领导挂帅的蚕业产业化发展指挥部。加大扶持力度,创新投入机制,确保每年蚕桑产业投入不低于万元,强力推动蚕桑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蚕业综合年产值达18亿元按照因地制宜、连片发展原则,科学编制《珙县现代蚕业产业发展规划》,成功创建省级现代农业(蚕桑)融合发展示范园区,正在创建省级现代蚕桑农业园区。
年6月,全国蚕桑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建设交流会在珙县召开。
截止目前,珙县桑园总面积达到20万亩,年发种量20万盒;蚕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综合产值达18亿元;蚕桑产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建立“院士科研工作站”为进一步发展蚕桑产业,珙县充分发挥中国农科院蚕研所、西南大学、四川省农科院蚕研所、宜宾市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与该县的紧密合作关系,组建宜宾市桑蚕产业技术研究院,建立“院士科研工作站”“全国首席科学家科研工作站”“桑枝食用菌研究所”等科研机构。
全力推动现代桑蚕产业建智能化、标准化、机械化等科技研发与创新运用,全力打造优良新品种、先进新技术、发展新模式、省力新机具、攻克新难点、利益新机制的辐射带动中心,进一步增强和发挥蚕桑产业综合效益、社会效益。
大力培育职业化蚕农珙县充分发挥该县智溢茧丝绸有限公司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成立珙县富民蚕业专业联合总社,在14个蚕业乡镇组建个分社,推动蚕桑产业组织化发展。依托珙县智溢茧丝绸有限公司资金、技术、理念和管理优势,创新构建“公司+专合社+基地”的发展组织模式和“公司+共育户+蚕农”的技术服务模式,大力培育职业化蚕农和蚕桑家庭农场,带动全县栽桑养蚕村社和蚕农增收致富。目前,全县年收入3万元以上的专业化蚕农有多户,5万元以上的职业化蚕农有多户,10万元以上的蚕桑家庭农场有户,万元以上蚕桑家庭农场有3户。植桑养蚕成脱贫奔康特色支撑
珙县对户养蚕贫困户实行结对帮扶,通过桑园流转、大户带贫困户、科技示范户带贫困户的方式精准指导,植桑养蚕已成为脱贫奔康的特色支撑。全县贫困户现有桑园面积1.28万亩,户均售茧收入元,人均茧款收入元。年、年验收脱贫摘帽的29个贫困村中,有18个以植桑养蚕和蚕业综合发展为支撑产业。年退出的18个贫困村中,有12个以蚕桑为主导产业。蚕桑产业的造血扶贫功能不断彰显,进一步激发了贫困户脱贫奔康的内生动力。“蚕桑+”助推产村相融“蚕桑+”的发展战略,也是珙县乡村振兴的一大抓手。珙县重点打造了底洞镇、珙泉镇、曹营镇等“绿色观光、蚕桑文化旅游”农家乐产业带;孝儿镇“蚕业科技及桑蚕加工体验、垂钓休闲、生态养生”现代蚕业“万亩亿元”产业示范区;仁义恒远食用菌专合社“制袋流程、生长观摩、采摘加工、无公害检测、电子商务体验”等项目。蚕业“银珠新村”“幸福美丽新村”田园综合体不断涌现,蚕区产村相融的格局已初步形成,蚕业综合效益不断提升……珙县的乡村振兴大道越走越宽阔为我们的家乡
珙县
转发+加油
动动手指让更多人知道...
兜兜是一个有温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