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念纲领
致和文化
尊重差异学生至上健康第一
和谐育人适应未来服务社会
和谐教育
培养一群仁爱、健康、向上、阳光的孩子
用一心换取家长的放心
修德养和励学致远
仁而至和和而不同
一心育人扬善救失
和乐惜时竞合向上
主题定位
1.寻根溯源
(1)学生层面
学校所处地理位置引起学生的不满,老校区位于老县城,后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迁至新县城中坝新校区。一方面,新县城刚建不久,雨井烟垣,人烟稀少;另一方面,路远迢迢,长途跋涉,大大延长了学生往返学校的时间。藉此,在学生这个层面,引起了学生的不满,为缓解这种不满的情绪,“和谐”的理念应运而生。
(2)教师层面
在时代背景的大环境下,补课现象靡然成风,许多教师蠢蠢欲动,欲借补课来增加收入。然而,米市街小学校明文禁止教师为学生补课,故而,引起教师的不满。补课这一行为,不仅影响教师的休息时间,降低教学效率,也占用学生玩耍的时间,于师于生皆百害无一利。藉此,在教师这个层面,引起了教师的不满,这种不满的情绪助推了“和谐”这一理念的实施。
(3)社会层面
据上诉两者的问题,加之其他新的问题,极大加剧了学校与社会的矛盾,故而社会在一定程度上亦不满意学校。在现实面前,米市街小学校为缓解这种不满,“和谐”的理念在学校得以实施显得极其重要,也为构建和谐校园奠基!
学生层面、教师层面、社会层面,从三者出发,学校拟定了“和谐育人”的理念,为学校与学生的和谐、学校与教师的和谐、学校与社会的和谐打下坚实基础。
2.理念基石
(1)神韵僰都:深厚文化底蕴彰显和谐的人文环境
珙县,享有“神韵僰都,咽喉重镇”之美誉。古为僰地,僰人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历经兴衰沉浮;现位于四川省宜宾市南部。秦及汉初为“西南夷服地”,元末设珙州,明洪武四年改州为县,名珙县,沿袭至今。
珙县,历史悠久,且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自秦汉以来,文化传承已久,从未间断。南丝绸之路在此经过,秦风汉俗,明清遗风,都在这片土地上留下诸多痕迹。一定的社会主体对历史的、现实的和未来的社会生活的认同和向往是和谐人文环境形成之因。藉此,具有厚重人文历史的僰都,无处不彰显着和谐的人文环境,亦为“和”文化奠基!
(2)芙蓉竞秀:仁者乐山,由“仁”而至和谐
大雪山屏蔽于南,芙蓉山耸峙于北。连滇达黔,蜀南之险要也。
——珙县县志记载
芙蓉山,来自云贵高原,属雪山一脉,绵延数百里,因其悠久而丰富的历史人文和高、险、奇、秀的自然景观闻名遐迩。芙蓉山拔地而起,环峰九九,云雾缭绕,犹如朵朵莲花,更似株株芙蓉,故以“芙蓉”而名。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无不折服于秀丽的芙蓉山,有诗为证:
戎楚南来千万山,芙蓉缭绕耸烟鬟。
岚光带润朝穿蕊,山色烘霞夕闪斑。
天女散成峰磊珞,生公点醒石痴顽。
嵌空鸟路何人到,只许高僧自往返。
——清朝乾隆年间任珙县知县刘名俭
万丈悬崖百里沟,清流澄澈绕沙洲。
几声啼鸟青山静,一叶轻舟碧水幽。
朵朵莲花浮雾出,株株桫树秀岩头。
凉风朴面驱炎暑,气爽天高好立秋。
——无名
孔子云: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仁”,从人从二,是由人组成的,故而是人与人之间所有关系的基础,也是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仁”将个人的内在情感体验转化为具有更广更深的社会道德功能的行为,“仁”也是国家正义与社会和谐的基础。藉此,仁者,而至和谐。
(3)“三级和谐”:为构建和谐校园奠基
“三级和谐”:成就教师的自我价值,促进学校与教师的和谐;实现学生成才的愿望,促进学校与学生的和谐;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促进学校与社会的和谐。“和”,在米市街小学校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范畴。
和,乃和谐之意,平和之境,指师生内心的和谐,重在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荣的精神力量,一种和睦包容的胸襟,一种和舟共济的情怀。学校与教师的和谐、学校与学生的和谐、学校与社会的和谐,三者的和谐为构建和谐校园奠基!
(4)尊重差异:多元与包容并存,孕育和而不同的学生
尊重差异,长善救失,实则为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我国教育家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以“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作为理论指南,根据学生之“材”,用相应的教学内容、手段和方法,促使学生向某个方向发展;与此同时,美国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也认为,任何学生都有其优势智能领域,从这个意义上说,受教育群体是无差别可言的。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应将多元的眼界、包容的胸襟适时运用,以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为出发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各尽其才,学有所用,和而不同,这便是“尊重差异”教育理念的终极诉求。
(5)蹴鞠运动:圆体之状,乃是圆融致和
米市街小学校,重视足球运动,并取得非凡成绩。足球运动是一项古老的健身体育活动,源远流长。最早起源于我国古代的一种球类游戏“蹴鞠”,后几经传承,发展成为现如今的足球运动。
足球,是圆形的,其独特的形状,乃是圆融致和的精髓。一个足球队有十余名球员,团结一致在赛场上的拼搏精神,是队员之间心有灵犀的和谐,是取得胜利的关键。圆融是为人、修身、处事之道,圆融的智慧博大精深,正是因为有了圆融才得以致和,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和谐共处。
综上,从学校本身出发,寻根溯源,挖掘“和谐”之源;从悠久的历史出发,神韵僰都,无处不彰显着和谐的人文环境;从地域文化出发,芙蓉竞秀,由“仁”而至和谐;从学校以“三级和谐”为途径出发,为构建和谐校园奠基;从办学理念“尊重差异”出发,多元与包容孕育和而不同的万千学子;从特色教育“足球运动”出发,根据其形状,联想到圆融方能致和的思想。由此种种,“和”渗透到学校的方方面面,滋养米市街小学校的孩子们。藉此,秉承“和谐育人”的办学思想,提出“致和”的文化主题,建设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
3.主题内涵
(1)“致”之内涵:
致,从至从夊。东汉·许慎《说文》:“致,送诣也。”
我们这里取其“招引,使达到”之意。致和,即为达到和谐之意。“和谐育人”的观点,是一条贯穿米市街小学校教育教学的核心理念,是从现实出发,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学校可多层次、多角度、多方面、全方位的思考,使整座校园达到和谐共生。这便是“致”之内涵所在。
(2)“和”之内涵:
·和谐;协调。《说文》:“和,相应也。”《广雅》:“和,谐也。”
·守中致和
“守中”即保持内心的虚无清静。大学曰:“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意思是说,自我的修持是君子立世的第一步,首先要修身,使自己符合“理”的要求,然后才能够使家庭和睦,治国、平天下。只有真诚修身的人,才能发挥出善良的本性,才能参赞天地,化育万物,达到天人合一,内外协调的至高境界。
......
教育体系
1.和谐育人,致教学和谐
和谐育人主要体现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两者之间,和谐的师生关系,“长善救失”的教学方法,发现学生的长处与优点,这不仅保证教学和谐的开展,还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教学质量。
课程和谐是“和谐育人”的首要载体。办什么样的教育,培育什么样的人首先需要的是什么样的课程。课程和谐包括课程的结构和谐,内容和谐,安排和谐等。在课程建设方面,需全方位考虑,涉及德智体美劳多方面,培育全面发展的人,才能致教学和谐。
(1)仁而至和
仁,是儒家学派的核心,是一种道德范畴。米市街小学校以“仁”为德育的指南,拓展至孝、悌、忠、信......师生学习仁之学问、仁之思想,而后至和,是学校德育课程的目标。
(2)经典怡人
学习经典,书香润人心。将《论语》《三字经》《弟子规》等国学经典引入教学,开展国学经典诵读大赛、各种读书活动,感悟经典,培育良好的阅读氛围,对培养学生文化素养,集成和发扬我国的传统文化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3)体艺臻华
以兴趣为中心,以活动为主线,大力发展足球特色活动。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学校的音体美等专用教室及其他硬件设施等资源,开展各类体育节、艺术节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能选择与自己兴趣、爱好相适宜,符合自身素质特点的体、艺活动项目,加强学生体育、艺术素养修炼,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使之其身心和谐的发展。
2.文化引领,致环境和谐
建设和谐的自然环境以及人文环境,赋予校园以灵气,为师生营造一个和谐、幽雅、美丽的校园。校园环境具体指校容、校貌、自然物、建筑物及各种设施等。这种物质环境自然是一种环境文化,它的作用体现出“桃李不言”的特点,却能使学生不知不觉,自然而然地受此熏陶、暗示、感染。
环境不仅是学生生活的空间,也是培养学生文明素质的载体。发掘、利用和谐的校园环境,形成浓厚的立体环境文化,使一草一木、一墙一板都能说话,能起到教育人、启迪人的作用。
3.以人为本,致管理和谐
管理和谐是“致和”的基石,是“和谐育人”的保障,是人性的管理,人本的管理,人格的管理,其核心是关怀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