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留守儿童多思想道德建设难宜宾珙县一系列

四川在线消息(记者邓童童实习生杨盛果)每年夏天都是宜宾珙县的留守儿童最期待的季节,因为一整个暑期,都很热闹,今年也不例外,他们和来自异乡的大哥哥大姐姐们组成了一个个临时“小家庭”,一起玩耍、学习、生活,欢笑声不停。

据悉,年夏天,珙县通过“情暖童心”暑期志愿服务活动召集了来自近10所国内知名高校的上百名大学生志愿者,为当地留守儿童送来文化知识和社会关爱。

长期以来,珙县开展了许多这样助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活动,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年底,该县文明办在全省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上,获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单位”。

逃学孩子“回”学校

珙县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之路其实很坎坷。

由于落后的经济条件和偏远的地理位置,这里乡镇不少居民都长期外出务工以维持家庭生计,留守儿童群体众多,是一个的特点,也是一个难点。一旦缺乏监管,他们中便会层出不穷地出现进网吧、进游戏厅、结伙生事等情况,影响其健康成长,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负担。

如何让缺乏管束、在外游荡的逃学孩子愿意“回”学校?珙县有一套办法。

年,珙县开始组织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以“一宫一特”“一校一品”为理念,打造了“孔韵流芳”“人文书香”“孝善诚信”等一批特色主题的乡村学校少年宫精品工程。这批乡村学校和少年宫里,有劳动基地,有农耕文化传习馆,还有民乐、乒乓、武术、川剧、苗族蜡染、苗族古歌、科创、剪贴画、茶艺、泥塑等可玩可耍可学的特色项目,孩子们喜欢待在这里,觉得又热闹又有趣,民俗文化、民族文化、传统文化、红色文化自然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入脑入心。

“学校和少年宫严格遴选了业水平高和业务能力强的教师兼任少年宫辅导员,并积极招募和动员思想素质高、责任心强、有能力承担课外辅导活动的高校学生和当地的乡贤、德师、先进人物、五老人员、文体骨干、能工巧匠、民间艺人等担任志愿者辅导员。”珙县文明办相关人士介绍:“在校教师与兼职辅导员结成了帮扶对子,组成了一支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工作队伍,更是促使了志愿者关爱留守儿童长效机制的形成。”

截止目前,珙县累计建成16所乡村学校少年宫,覆盖全县16个乡镇、9.39万未成年人,全县万人次参加乡村少年宫活动,参与率达90%以上。

提供更多与人交往的机会

孩子们回学校了,就要思索如何有效帮助他们敞开心扉,这一方面工作,珙县文明办也下了一番功夫。

年,珙县启动了“陪你长大留守儿童身心守护行动”项目,希望让留守儿童参与到与人交往中,体验到与人交往的快乐,学习与人交往的技巧,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是他们能在学习生活中面临危险时,能够采取求助或自救的技能,减少意外伤害的发生。

该项目负责人介绍,“项目通过购买社会公共服务的方式,由女性社会组织--‘珙县夏之花社工协会’实施,在全县17个乡镇18所小学范围内开展,主要对象留守儿童。”项目主要包括了开展“互动式”讲座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向困难留守儿童赠送“爱心阅读包”、发放安全知识拉直笔等形式。

“就拿赠送‘爱心阅读包’来说吧,我们转变了过去直接向留守儿童发放钱物的工作思路,而更加注重‘授人以渔’。”“爱心阅读包”里是工作人员精心挑选的《夏洛的网》《小屁孩日记》《吹牛大王历险记》等儿童阅读的书籍,这些书籍让孩子在阅读和与人交流中学习、观察、体验,认识自我、探索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同时也培养了孩子们爱读书、读好书、善交流的好习惯。

联手高校、求助社会形成常态

与高校联手,通过长期、定期举办志愿者公益活动的形式关爱留守儿童,在珙县也是常态。

据悉,与四川传媒学院等高校成立的留守儿童关爱组织——珙县关爱留守儿童志愿者协会(简称:珙童阳光)以及“僰乡义工”已在国家民政部注册专门。目前,珙县的高校志愿团队成员扩大到近人,他们多次与县内外其他公益组织联手,把影响力扩大到全市乃至全省。各个志愿组织通过不断沟通与磨合,逐渐形成“要事共商、资源共享、困难共解、优势互补,抱团取暖”的理念共识,由点带面,珙县志愿服务逐步由“盆景”变为“风景”。

志愿者公益组织也从高校延伸至了全社会。

截至年12月,珙县全县注册志愿者总数达到人,占常住人口总数的4.9%。通过珙县志愿者发现、联系、资助过的学生数不胜数,比如“草房女孩”何进业,“放大镜”姐妹等等,一个又一个的留守学子的梦想在这里起飞。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hbyx/13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