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村桑园面积达亩,为珙县蚕桑现代农业园区的核心区。
四川在线记者宁宁文/图
5月12日,宜宾市珙县底洞镇锦绣村的工厂化养蚕大棚里,蚕农李轶正在为今年第一批春蚕上市做着准备。“春蚕养了四张种,还有六天左右就要结茧了,大概能产公斤左右蚕茧。”
在锦绣村,李轶这样的养蚕大户不少,蚕桑产业发展正在让这个“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的小村子富起来。
近年来,珙县坚持党建引领,创新探索“阳光村务”双线公开、“民情诉求”全程快办、“产业提质”促进振兴等五大路径,有力推进山区县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激活乡村发展新动能,持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促进群众致富增收。
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党建引领产业发展
大棚外,桑叶正值茂盛生长期,翠绿欲滴;大棚里,李轶在日光灯下细细观察起养蚕情况。“下一季蚕的长势更好,还要多养一到两张种,预计全年收入将超过10万元。”
然而,种养蚕桑并非一帆风顺。李轶回忆,以前蚕农自己在家养蚕,存在场地受限、消毒不到位等问题,大大影响了蚕茧产量;此外,蚕茧销售渠道不畅也一度困扰着蚕农。
年,村建制调整改革后三个村合并为锦绣村。“合并后,我们把蚕桑产业作为新村子的主导产业发展壮大。”锦绣村党支部副书记田联刚介绍,该村坚持党建引领产业发展,建立“村集体+公司+专合社+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多方共赢。
其中,专合社成为发展蚕桑产业的关键一环。“专合社里,党员占80%以上,在带动引领全村提质发展蚕桑种养上发挥着不小的作用。”田联刚说。
珙县底洞镇锦绣村党员动员村民栽桑养蚕。
包括专合社成员李轶在内,首先由党员动员村民进行栽桑养蚕,同时,专合社共流转亩土地种养蚕桑,并通过“反租倒包”获得了桑园的使用权。“这样一来,场地大大拓宽,管理得到规范,减轻了劳动力投入。”田联刚说,专合社与企业的合作也拓宽了蚕茧的销售渠道。
除了每年邀请专家前来教授种养技术,土专家、老党支部书记李跃康还担任起了专合社的蚕桑顾问,通过以老带新,向村民传授经验和技术。此外,在推进蚕桑产业项目的过程中,锦绣村还组建起党员协调项目推进队伍,保证项目落实,持续推动产业发展。
目前,锦绣村桑园面积达亩,为珙县蚕桑现代农业园区的核心区。去年,全村蚕茧产值达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2万元。
珙泉镇鱼竹村村委会门口,大大的电子显示屏上,不断滚动更新社情民意直通化办理情况。
紧盯“关键点”,党建引领乡村治理
“道路维护、垃圾处理、卫生室修建……”珙泉镇鱼竹村村委会门口,大大的电子显示屏上,字幕不断滚动更新,吸引了记者的目光。
“这是向村民们实时公开的社情民意直通化办理情况。”鱼竹村党总支书记兼村委会主任熊松说,该村坚持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紧盯治理体系“关键点”,全面提升组织公信力、增强群众满意度。
其中,“双线监督”是关键。“钱的用处是村民们最关心的,尤其是在外务工的村民。”熊松解释,“双线”是指线上和线下,分别通过严格监管线下村务规范透明,全面推广线上“掌上村财”APP,向村民交出“明白账”。
他边说边点开APP,页面弹出“村委会”等目录,再点一下,“财务明细”“资产公开”等子目录显示出来,每笔开支都精确到步骤、公开到分数。“这样能起到‘远程监控’的效果,保障村民的知情权。”
当下,鱼竹村正在探索“两代表一委员”监督机制,实施党群干群“联网联户连心”行动,变“群众找上门”为“服务送上门”。
另一边,党员黄学琼正忙着“串门”。当下,鱼竹村正在实施党群干群“联网联户连心”行动,变“群众找上门”为“服务送上门”。
黄学琼说,村上有一些生活困难户、孤寡老人,遇到问题不能及时反映。“我到处串串门,走访了解,再及时反馈给村委会。同时,也监督村委会处理相关问题的过程,确保社情民意的办理时效和质效。”
提升基层治理能力,村民的参与也必不可少。“譬如,我们向每户每月收取一元物业管理费,调动村民‘自扫门前雪’,主动维护环境卫生,实现乡村共建共治。”熊松说,该村还开展“身边好人”“美丽家园”等活动评选,激发主人翁意识,营造良好乡风。
珙县县委党建办相关负责人说,下一步将持续深化党建引领城乡基层治理,重点抓实社情民意“直通车”做好群众服务,持续深化拓展网格化管理,不断提升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水平。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