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直击地震过后,珙县阳光闪亮

地震后的四川珙县,在迅速恢复往昔的平静。灾区群众心中的阴霾,也在一点点消散。

人在灾难面前所展现出来的坚韧的力量感,以及无数普通人洒向灾区的爱,尤其令人动容。

01:17

“外婆你慢慢洗哈,我在外面等你!”

珙泉镇坝底村在一块开阔的平地上建了一个能容纳余人的安置点,62岁的杨守成和57岁患有糖尿病的孙希萍夫妇,以及他们8岁的外孙女曹若芯和4岁的外孙曹舵航被安置在这里。

20日12时,曹若芯和弟弟在安置点吃方便面,看到记者的镜头,他们比出“剪刀手”,露出了笑容。

曹若芯的父母都在新疆打工,地震刚刚发生时,曹若芯给远在千里之外的爸爸打电话,通话中,她无比想念爸爸妈妈,但还是强忍着不让自己哭出来,“因为我怕我一哭,弟弟也会哭,外公、外婆听了会很伤心!”

两个孩子都很懂事。弟弟曹舵航19日晚和外公外婆回到家中洗澡。洗完后,担心余震的外婆催促他尽快回到安置点,小舵航不忘关心外婆:“外婆你慢慢洗哈,我在外面等你,我不会丢下你的!”

“哎呀,听到这些,我眼泪都快流出来了!”杨守成说。

“爸爸妈妈今天晚上就回来了。”

珙县珙泉镇中心学校荷花校区操场,是一个余人的临时安置点。20日上午10点55分,一次余震尽管没有引起多大骚动,但还是让部分老人和孩子很是惊慌了一阵子。

55岁的蒲学珍紧紧将两个孙子搂在怀里,嘴里不停地念叨:“不怕!不怕!这里是大操场,还有那么多叔叔、阿姨在……”

蒲学珍家所在的朱家村,离场镇几公里远,儿子儿媳远在上海打工。3年前,因为大孙子要上小学,蒲学珍夫妇便带两个孙子搬到场镇西胜社区租房居住。

地震发生后,只有两岁多的小孙子时不时地问奶奶:“爸爸妈妈好久才能回来?”心疼孩子的蒲学珍只能摸摸小孙子的头说:“今天晚上就回来了。”

“幸福有没有在妳那边?让我看看你的脸。”

珙泉镇党委副书记黄新告诉记者,荷花校区安置点的留守老人和儿童约占六分之一,70岁以上的老人就有20多位,各村安置点上,老人和孩子的比例会更高。“留守老人和孩子更需要关心照顾”,黄新说。

19日晚上,宜宾市妇联组织巾帼志愿者对安置点内的儿童进行了统计,征集家长对开展儿童活动的需求建议,并连夜搭建了震区“儿童之家”帐篷,调集有幼教经验的志愿者到儿童之家开展心理建设活动,让他们走出地震恐惧阴影,阳光快乐地成长。

20日上午11时,荷花校区安置点,志愿者正带着孩子们唱歌跳舞。“那边还有两个小朋友,让他们也一起来吧。”舞蹈开始之前,围成一圈的孩子们招呼着远处的小伙伴一起加入。

舞蹈的动作并不复杂,歌曲也很简单,孩子们很快就熟练了。

“大家拍手拍得好棒啊!”志愿者老师一句简单的鼓励,让孩子们更起劲地拍起手来。

“幸福有没有在妳那边?让我看看你的脸。”唱到这里时,孩子们用手指比划起一副眼镜,互相看着对方的脸……

“这个社会是有爱,有力量,有希望的!”

慈济慈善基金会的志愿者是18号从成都赶来灾区的,志愿者向琼告诉记者,他们希望能通过这样简单带动手语的方式,让孩子感受到关心和温暖。

“发生这样的事,小孩子难免很害怕,不知道地震带给他们的阴影会持续多久”,向琼说,心理建设可以让孩子们心安,让他们意识到:能够和家人在一起,就是很大的幸福。

志愿者的活动范围不局限于孩子中间,他们要做的是让整个灾区群众中弥漫着阳光向上的氛围,“让大家觉得这个社会是有爱,有力量,有希望的!”

像向琼这样的志愿者还有很多,他们中间有教师、白领、企业家,大多都是各地的平凡普通人,还有远从台湾赶来的志工。记者看到,慈济慈善基金会的志愿者普遍身穿蓝底白领的衣服,向琼介绍说,这种蓝天白云的设计,也是希望向受灾群众传递一种别样的“阳光”。

而阳光,一定会驱散阴霾!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业新闻网记者张艳玲、李传君

视频制作:付小桐;监制:王澎;编辑:刘梓宪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zl/6590.html